• “帕克”探测器拍到距太阳最近的图像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7月10日公布了一组震撼图像,即来自“帕克”太阳探测器去年底贴近太阳飞行时的实拍。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拍摄的距离太阳最近的图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日冕与太阳风细节,有助于揭示太空天气的起源,并提升对地球的预警能力。

      2025-07-16

    • “中国天眼”首次揭示温热原子云中的复杂丝状网络

      星际气体云,作为恒星的“前身”,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依托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下简称“FAST”),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在一团星际气体云中,首次观测到了由超音速湍流主导的复杂丝状结构网络。这一成果1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天文学》,为揭示处于结构形成早期的星际介质的演化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7-17

    • 种下科技幼苗 结出绿金硕果——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央级科研项目建设纪实

      大到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干旱格局演变,小到田间地头的作物需水响应,夯实气象科技装备与科研平台始终是推动干旱气象科学服务社会、保障民生的必要前提之一。

      2025-06-25

    • 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将大幅提升预报精度

      如何才能更加科学精准地预测大气污染?这是生态环境和气象学领域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国内外研究者开发出多种空气质量模式。空气质量模式是一种复杂的大气仿真系统。其原理是通过模拟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输、化学转化、沉降迁移等过程,帮助研究者研究空气质量变化规律和机理,开展空气质量评估和预报。

      2025-07-09

    • 青海省气象科研所开展多光谱无人机草地返青状况观测试验

      6月17日,在青海省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观测场内,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组织开展空地协同的草地返青状况观测试验,进一步强化高寒地区草地生态气象监测能力,验证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大范围草地生长状况观测中的应用可行性。

      2025-06-20

    • 预报员“数智助手”来了

      近日,由国家气象中心(以下简称“气象中心”)自主研发的“数智预报员助手”(以下简称“数智助手”)1.0版本,在气象中心多个业务场景中投入试运行。作为一项深度融合前沿大语言模型技术与天气预报业务的创新成果,“数智助手”为业务产品的自动化加工提供了新解决方案。

      2025-06-20

    • 强天气智能短临监测模块投入测试应用 智能“哨兵”上岗推动短临业务转型

      近日,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以下简称“强天气中心”)与“数智预报员助手”敏捷团队联合研发的“强天气智能短临监测模块”正式投入测试应用。该模块依托“云+端”技术架构,实现了极端强对流天气分钟级自动监测、多模态信息智能生成及语音自动播报提醒功能,标志着短临监测业务由“传统人工巡检”向“智能消息推送”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这是强天气中心以智能化技术推动业务提质增效的一次重要突破。

      2025-06-20

    • 兼顾太阳辐射“供给侧”与用电能耗“需求端”我国构建太阳能干旱指数精准衡量区域能源水平

      记者日前获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团队成功构建“太阳能干旱”指数,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更精准衡量区域能源状况。研究将连续三天发生太阳能干旱定义为一次太阳能干旱事件,在全球尺度上量化了太阳能干旱的潜在风险,其可表征能源供需潜在不平衡关系,为碳中和路径下能源安全评估提供了新的度量指标。

      2025-06-17

    •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气象保障院士工作站在山西设立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领衔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气象保障院士工作站”经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批准成立。这一科研平台的建立,是山西省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具体实践,标志着山西在气象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为构建“气象+生态”融合创新体系提供科技载体。

      2025-06-16

    • 青海湖新型浮标成功布放 卫星定标生态研究添利器

      6月11日,青海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联合多方力量,在青海湖三个指定观测点布放三套升级改造后的综合观测浮标系统。经现场确认,浮标运行状态良好,数据传输稳定可靠,标志着青海湖关键气象与水文观测能力全面提升。

      2025-06-13

    • 跨135亿年历史的最大宇宙图谱发布

      由多个国家科研机构联合组成的项目组6月6日正式发布了迄今最大的宇宙图谱及相关全部观测数据。该图谱名为“COSMOS-Web”,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收集的数据构建,涵盖逾78万个星系,时间跨度达135亿年,占据整个宇宙历史的98%。这些数据正在挑战人们对宇宙早期的认知。相关论文已提交《天体物理学杂志》和《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

      2025-06-09

    • 我国发射首颗地球物理场探测业务卫星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6月14日15时56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02星发射升空。运载火箭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在地球物理场空间观测领域探测能力建设的又一重大成果,进一步提升我国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天—空—地”立体监测能力。

      2025-06-17

    • 在北斗星群间架设“天路”

      近日,国防科技大学空间仪器团队攻克星间链路光频梳精密测量难题,光频梳精密测量的测距精度优于1.6纳米,达到目前公开报告的最高水平,可为下一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星间链路超精密测量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2025-06-10

    •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再添新型装备 无人机“双尾蝎A”完成定型

      “双尾蝎A”搭载三台发动机与配套发电机,配备高效防除冰系统,具备全天候、中高空、长航时等作业特点,能根据不同任务需求快速调整设备配置。

      2025-05-22

    • 14类线条数据升级为格点化数据——全球雨雪落区预报产品智能化升级

      日前,国家气象中心全球气象室正式将全球(六大洲)雨雪落区预报采用的数据,由原先的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MICAPS)14类线条数据升级为格点化数据,并投入业务产品制作和发布。

      2025-06-06

    • 首届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学术论坛在南京大学举办

      本次论坛涵盖AI与大气科学、空气污染与环境、气候、天气等四大主题方向,来自各高校的大气科学的拔尖学生通过口头报告和海报墙报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论坛特邀来自复旦大学等高校的10位专家担任点评嘉宾,为大气科学拔尖学生的学术报告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设性意见。

      2025-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