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历者记忆丨走上气候变化世界大舞台——追忆邹竞蒙对中国现代气候科学的奠基与贡献

      如今,邹竞蒙同志离去已二十五年,我们可以欣慰地告诉他,今天的国家气候中心,已成为国内气候与气候变化监测预测的重要机构,同时也是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候中心(BCC)、东亚季风活动中心(EAMAC/WMO)、全球长期预报产品中心(GPC/WMO)、亚洲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评估中心(CEEMA/WMO)和第三极区域气候中心(TPRCC/WMO)。未来,国家气候中心还将继续围绕气候变化框架公约、IPCC和气候变化研究、气候预测等问题为现代气候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我们也将以更加出色的工作告慰邹竞蒙同志。

      2024-08-20

    • 成都市温江区通平小学校长李文杰:与气象携手 为学生筑梦

      “孩子们对天气现象刨根问底,对科学原理的那种强烈渴望,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开展气象科普是多么的必要和迫切。”7月1日,记者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乡村气象博物馆采访时,来自本地通平小学的校长李文杰感慨颇多,同时她也为记者讲述了她与气象科普的故事。

      2024-07-25

    • 导游谢丽:登岛观海 先看预报

      谢导,这次出行要做哪些准备?”“这段时间海岛雨水多、蚊子多,建议穿短袖、防晒衣,备好防蚊水,带上雨伞或便携雨衣。”谢丽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高级导游员,有20多年导游生涯的她,对舟山海岛旅游、海岛天气如数家珍。

      2024-07-11

    • “00后”农机手杜梦园:预报为伴 在田地中“圆梦”

      6月18日,农机手杜梦园驾驶着收割机回到了家里。在外忙碌了一个夏收期的她,终于完成了今年的夏收任务。

      2024-06-21

    • 古建筑科普博主王永先:这些古建筑,从风雨中“走”来

      “什么是叉手?叉手是中国古建筑大木作梁架上方的构件,由平梁上的两根枋木组成,因叉手为斜向承重构件,所以也叫斜柱……”6月3日,王永先在自己的账号“古建筑斗拱学堂”上更新了古建筑科普短视频。

      2024-06-13

    • 京杭大运河护航员钟健:掌握天气才能守护好运河

      5月17日,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入夏第一天,最高气温飙升到31℃。临平区运河港航执法大队执法员钟健像往常一样穿上执勤服,佩戴好执法证。“临平已进入夏季,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期临平气象灾害影响程度偏重,极端天气事件较常年多发,我们要赶在主汛期前,向水运从业人员和港口企业再次做好安全提醒,完成巡查工作。”顶着强烈的阳光,钟健打开执法记录仪,出门巡查航道。

      2024-05-30

    • 西藏骑行爱好者张文杰:骑行路上 ,天气为伴

      “黑颈鹤冬季集中越冬期与天气联系十分紧密。每到冬季,我都会结合天气预报来预估一个最佳观鸟时段再去观鸟。”张文杰说,如果骑车过去,要选一个无风或者背风的日子。高原的天气瞬息万变,如果遇到侧风会顶偏车头,到达一定风力后,前轮就会向侧面偏移,影响车速和车身稳定度。因此要做好岔道的选择,以车速匹配风速,使骑车轮迹更加稳定。如果自驾,张文杰会尽量选择晴朗少云的日子,更利于拍摄。

      2024-05-21

    • “潇湘夜雨”探古今

      5月9日,“绿镜头·发现中国”报道组乘船溯江至湖南省永州萍岛,尝试展开一场与古代先贤之间跨越时空的碰撞,感受潇湘夜雨的独特韵味。

      2024-05-16

    • 群测群防员卓化勇:地质灾害隐患的“侦察兵”

      这段路并不平坦,一路往山上走,山道崎岖,旁边就是上百米的陡坡,陡坡下是深沟,但卓化勇已见惯不惊。“不怕,这条路我们已经不知道走过多少遍了,只要没下暴雨,凭借平时掌握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能够轻松应对。但还是建议减少在地灾点附近的活动。”他说。

      2024-05-14

    • “追泪”猎人陈金海:用镜头“打猎”,抓住星空下的那片蓝

      这个时间,正是当地“蓝眼泪”的高发季。每当夜幕降临,海浪携着蓝色荧光拍打在沙滩礁石上。“那蓝色荧光海的绚烂和壮美,一点也不亚于横亘在天穹的银河星辰。”即使拍了十四年“蓝眼泪”的陈金海仍忍不住赞叹。

      2024-05-08

    • 山东汶上种植户周晴晴:“小小羊肚菌,气象学问大”

      周晴晴根据多年的种植经验总结出了一套标准化种植方案,例如在菌棚入口处设置一道高门槛解决怕风问题。同时,通过益农微信群、“锄禾问天”服务平台掌握第一手天气情况,利用间隔分布的小喇叭气象站获取气温、湿度、光照等气象信息,并对超出阈值的气象要素进行调整,让羊肚菌始终处于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在降低种植风险的同时提高羊肚菌的产量和品质。

      2024-05-06

    • 植保无人机操作员:“看天”起飞 当好“农田卫士”

      由于植保无人机喷洒的药物雾滴粒径较小,药液易产生飘移与蒸发,风速等气象要素对“飞防”作业有着较大影响。于兹梁表示:“一般风力超过3级,温度低于10℃或者空气湿度小于10%,我们就不飞了。温度或者湿度过低,即使成功喷洒,也容易因为蒸发导致药效不佳。”

      2024-04-28

    • 身兼双职的“苹”凡人

      马文昌,地道的陕西延安人。他从14岁开始种苹果,现在已经拥有125亩的大果园。除了种苹果以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防雹作业人员。他生活的这片土地,沟壑纵横,耕地地块面积小、分布零散,不适宜种植大田作物;但光照充足、海拔高、温差大等条件,又让这里成为世界最佳苹果优产区之一。

      2024-04-25

    • 杭州临安天目山护林员仇利民:有了天气信息,护林防火更有底气

      3月29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主峰仙人顶,空气中透露着丝丝凉意。仇利民简单吃过早饭,穿戴整齐,拿上装备,开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虽然昨天早晨刚下过雨,不过天气预报说最近几天都是晴天,存在森林火险,我们还是要提高警惕。”

      2024-04-15

    • “追花夺蜜”的养蜂人: 连续37年,追着花期跑

      养蜂人徐友成坐在蜂箱中间,清洗着白色长条塑料盒,“这是冬天蜜蜂用的饲喂盒。气温一升上来,蜜蜂可以自己采蜜,这东西就用得少了。”51岁的徐友成是四川眉山人,14岁起开始养蜂,如今已是一名有着37年养蜂经验的老蜂农。每年年初,他都会规划出一个“追花夺蜜”路线图,按照徐友成的话讲“追花夺蜜,其实就是跟着花期跑”。

      2024-04-02

    • 四川木里巡山员安德锋:“防火期最好下点雨!”

      31岁的彝族人安德锋是滚子棚村村委会委员,多数时候他更愿意称自己为“巡山员”。“现在是防火工作前置期,做的都是检查准备工作。”安德锋说,这两个月,他和村干部主要工作是给41个蓄水罐补水,“等过了年,工作就会越来越忙。”

      202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