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故事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胡江林:用“一砖一瓦”搭建数值预报“大厦”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06月10日09:23

35年,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却是人生旅程中一段漫长的岁月。35年,从一名懵懂学生,成为数值预报领域专家,对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评估与应用室的研究员胡江林而言,是学习的35年、探索的35年,更是充满挑战的35年。

不久前,胡江林带领团队在全球同化预报系统模式沃克环流诊断方面取得明显进展。面对褒奖与荣誉,他说:“我就是做模式研发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气象人完成本职工作而已。”

一种“志”——坚守初心风雨如磐

科研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数值预报模式复杂、系统内部各分量之间联系紧密,链条长、环节多,要想取得研究成果着实不易。

2001年,胡江林背上行囊,离开挥洒10年青春热血的武汉暴雨研究所,来到当时的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创新基地,从事动力框架研究工作,一干就是20年。去年10月,中心成立,胡江林任评估与应用室诊断科科长,主要从事模式评估诊断工作。

在数值预报系统研发这条路上,被同事们亲切称为“元老级”专家的他已经踏实走过35年,参与了数值预报业务系统从引进预报模式,到自主创新研发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的过程,解决了多个难题。作为业务核心骨干,他陪伴我国数值预报研究工作不断发展与成长。

在为全球同化预报系统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做准备的7年时间里,胡江林经历了一段“疯狂”岁月,将“半天当成一天用”成为常态。一个个科学数据和模型如一砖一瓦,经他之手最终搭建起动力框架。当最终把框架的研究代码交出、所有系统功能正常运行时,平时淡定从容的他内心充满骄傲和欣慰。中心评估与应用室副主任陈起英说:“这么多年来,老胡一直兢兢业业的,在培养年轻同事、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为胡江林分析研究近地面大气长波辐射率的时空变化受访者供图

一件事——痴迷科研倾注心血

当然,建造如此庞大的复杂系统工程,不仅要向“领先”冲刺,还要针对业务链条上每个环节“精耕细作”。在诊断全球同化预报系统热带环流问题的过程中,外国专家指出热带环流可能存在问题,相当于画了个“圈”,但具体哪个“点”有问题并不清楚。

于是,胡江林带领团队成员反复思考和探索试验研究,对观测资料质控、资料同化、模式预报和模式后处理等数值预报模块进行全链条的诊断评估。

天气发生在千差万别的复杂环流背景之中,数值预报需要以具有不同误差特点的多种观测资料为初始条件。而且每次预报有几十万个观测数据进入到预报同化系统,每个时次具体情况不同,其误差来源都有特殊性。要在这一大链条中找到最关键的薄弱环节,犹如“大海捞针”,需要一线科研人员具备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储备。

通过与资料同化室和模式技术室密切协作,找出短板,重点剖析,最终确定了同化系统中输入的云导风资料是影响全球同化预报系统热带环流偏弱的主要原因。通过修改云导风资料质控方案后,沃克环流和预报评分效果得到强化,并为全球模式诊断评估打下基础。

一片心——倾情投入勇攀高峰

科研是枯燥的,胡江林内心却充盈着乐观甚至享受,究其原因是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他说:“我从不觉得数值预报模式研发是一件乏味的工作,数值预报系统的每个分量各有特点且充满挑战性,无论是动力框架、物理过程还是模式后处理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最终影响着整体的预报水平。”

一路走来,胡江林在事业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背后同样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与帮助。他爱人熊秋芬在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工作,主要为预报员培训。同在气象部门工作的两人对彼此有了更多理解,由此也就多了一份默契,多了一些信任。工作之余,夫妻二人还会相互探讨工作重点和难点,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追逐着心中的那盏航灯,胡江林将带领团队在数值预报道路上继续前行。谈起未来的发展方向,胡江林表示,近日印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令他深受鼓舞,“我们现在已经走到半山腰了,虽然仍存在差距,但我们将坚守初心,不断补齐短板,持续追赶,努力实现2025年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的发展目标。”

(作者:王婉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