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故事
湖南省株洲市气象局李东国:“牛”人三记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11月14日09:39

爬数十座山,只为选取株洲雷达建设最佳地址;放弃节假日,日夜坚守,只为缓解旱情……他,就是湖南省株洲市气象局业务科四级调研员李东国。

李东国2001年退伍转业进入株洲市气象局,始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曾多次获得“湖南省气象局气象业务十佳”“湖南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先进个人”“湖南省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先进个人”“株洲市应急管理先进个人”“株洲市气象局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耕云播雨“老黄牛”

10月5日一大早,李东国不停地刷新着电脑上的云图。

自7月20日以来,株洲地区降雨量比同期偏少87%,特旱面积达96.8%,气象干旱达到阶段性峰值,全市各地对于人工增雨的需求十分迫切。自从知道国庆期间有好的人工增雨作业条件,李东国便和人工增雨队全体成员取消了休假,开始等待机会。

没多久,作业机会出现了:雷达回波向渌口区砖桥作业点移动。“赶紧集合,去砖桥作业点增雨。”李东国立即下命令。早已待命的人工增雨队员以冲刺般的速度跳上车,车子朝砖桥作业点驶去。

然而,天气突变,云团快速移动,一转眼就飘走了。队员们急得直跺脚。李东国只能安慰大家等待下一次作业机会。“古岳峰作业点1个小时后有作业条件。”“古岳峰作业点离这里有35公里,赶得上吗?”队员们有点疑惑。“走!必须赶上!”李东国带着队员们飞速赶往另一个作业点。

伴随着隆隆的炮声,增雨的火箭弹钻入云层。五六分钟后,天空下起了雨。看着雨点打在汽车玻璃上,李东国和队员很兴奋,连日来奔波的疲惫一扫而光。“向大京水库作业点出发,准备夜战!”国庆期间,李东国带领全市5支人工增雨作业队伍共开展作业27次,全市139个自动站监测到小到中雨,人工增雨成效显著。

图为李东国爬上通信机站信号塔开展雷达选址工作 图/文 陈国平

值班守夜“孺子牛”

“工作中,他总是冲在前、干在前,总是抢着干,从不退缩。”这是同事们对李东国的一致评价。而在他看来,自己是一名退伍军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凡事冲在前是应尽的责任。

李东国担任预报员期间,凡是遇到恶劣天气,他都会留在局里值班守夜,这几乎成为他的“生活习惯”。进入业务工作后,他更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2006年,株洲市开展首批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李东国全程参与选址、征地、建设等工作,忙得顾不上吃饭、啃个面包充饥也是常有的事。在株洲市防疫形势最严峻的时刻,李东国更是主动请缨当志愿者,从早8点到晚11点,卡口值班、维持秩序、防疫宣传......他总是哪里需要到哪里。

翻山越岭“拓荒牛”

“5年了,终于要建好了!”作为雷达建设项目负责人,站在茶陵县云阳山上,看着株洲茶陵新一代天气雷达塔楼即将封顶,李东国颇有感慨。

2017年7月,雷达建设计划启动,看到地图上显示海拔合适且周边空旷的山,他就跑去实地勘察。喜鹊仙、井泉等全市30多座山峰他都翻了个遍。

回想起最初的雷达选址工作,李东国笑称:“一开始好像在电子地图上开‘盲盒’。”

雷达站址需要地理信息明朗、净空环境良好且电磁干扰系数小。为了测试候选站址的电磁环境,李东国一路抬着电磁环境频谱仪,实时检测电磁干扰情况。考虑到新建站址周边净空环境,他有时甚至用镰刀砍出一条“路”。在综合考量了拟选站址地表植被、水、电、道路及通信网络等诸多因素后,李东国完成了近百页的《株洲新一代天气雷达选址报告》,最终通过专家论证并获批复。

然而,不久后,湖南省政府出台《湖南省生态保护红线》,雷达站址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建设用地无法获批。面对如此窘境,李东国没有抱怨,而是重新打开地图,整理过去的勘察资料,寻找更合适的目标,同时加强与茶陵县政府、省林业草原、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沟通,与中国气象局相关部门协调争取选址变更。2019年7月,茶陵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站址最终确定并开始建设。建成后的茶陵新一代天气雷达,有效弥补了株洲南部地区雷达监测资料空白。

(作者:匡舒也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