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潇湘夜雨”石碑处,在青砖黛瓦、绿树花草间,听着雨声鸟鸣,万千思绪涌上心头,瞬间理解了南宋诗人陆游所说的“不到潇湘岂有诗”。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元曲作家马致远用一首《寿阳曲·潇湘夜雨》,以雨寄情,表达了浓浓的羁旅乡愁。
泛一叶孤舟,听夜雨如泣。马致远描述的景象,就是有着“潇湘八景”之首美誉的潇湘夜雨。
5月9日,“绿镜头·发现中国”报道组乘船溯江至湖南省永州萍岛,尝试展开一场与古代先贤之间跨越时空的碰撞,感受潇湘夜雨的独特韵味。
一般认为,“潇湘八景”始创于北宋山水画家宋迪,包括《潇湘夜雨》《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烟寺晚钟》《渔村夕照》等八幅描绘湖南地区美景的古画。其中,“潇湘夜雨”位于永州城东,湘水在永州境内与潇水汇合后,称为潇湘。此后,雨落潇湘的夜景,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借以寄情的著名气象景观之一。同时,孕育潇湘夜雨的永州,也留下了柳宗元、周敦颐等著名文人、学者的诸多笔墨。
潇湘夜雨 图/李科燕
萍岛位于潇水与湘江的汇合之处,这里春天桃李争妍,盛夏芭蕉苍翠,深秋金桂飘香,冬日修竹摇影。在萍岛观景台眺望,东侧潇水静流,薄雾轻笼,西侧湘江奔涌,波涛起伏,两水交融后向北奔去,与两岸青山相映,引发无限遐想。
气象意义上的夜雨,是指20时到次日8时的这一时段的降雨。数据显示,在湖南的主汛期,每年5月到7月,出现夜雨时,夜晚时分的降水量能够达到全天的70%左右,出现暴雨的比例很高。
那么,夜雨为何频频光顾潇湘呢?
永州市气象局局长黄海涛表示,首先是因为“原料”充足,源源不断的水汽靠的是两台“不知疲惫”“的鼓风机”: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以及把海上水汽向内陆地区搬运的东南季风——永州正好处于这两股暖湿气流的交汇带上。
其次是由于持续上升运动和不稳定大气层结。永州雨热同期,雨季也是气温迅速升高的时期,白天升温快,傍晚高空气温下降,与地面的温差逐步拉大,云层上冷下热,低层较暖的空气上升冷却,凝结成雨。
此外,地形因素也加剧了夜雨出现。永州位于湖南南部,西南地势高,东北及中部地势低,三山围夹两盆地,呈以丘岗山地为主的向东北倾斜的“山”字形地貌轮廓,从而拉大了温差,让冷暖气团之间的运动更加频繁,于是夜间暴雨一触即发。
近年来,“潇湘夜雨”这一气象景观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带动着当地经济发展。今年一季度,岛上接待游客7000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
然而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这里却选择闭园了。
“主要是考虑到游客乘船安全。”永州水云潇湘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吕晟说,“五一”期间上游降水量较大,水库泄洪导致水位上涨,船无法正常航行。
而这一决定的底气,来源于永州气象部门在4月底做出的上游面雨量预报。
根据气象预报,当地在4月30日紧急调度,将萍岛上游的水与湘江来水进行错峰,提前开闸泄洪,并关闭景区。
近年来,永州气象部门持续织密气象监测网,在萍岛所在的零陵区建成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不断攻关预报关键技术,主动向景区提供精细化预报服务。同时强化落实“6小时预报、3小时预警、1小时‘叫应’”的“631”递进式服务机制,遇到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时,能够提前1天至2天向当地政府领导和大型水库发送预报结论,提前6小时明确具体受影响地区,提前3小时向受影响的景区预警,提前1小时进行“叫应”。
聚焦挖掘“潇湘夜雨”这一气象景观的资源潜力,当地气象专家分析,当小时降水量在10至20毫米时,观赏潇湘夜雨指标为“适宜”,雨滴落在水面上,仿佛一幅水墨画,雨滴落在屋檐上、树叶上、地面上,声音如同高山流水。当小时降水量在0至10毫米,观赏潇湘夜雨指标为“较适宜”,夜幕下细雨如丝,河面上飘荡着薄如蝉翼的雾气,如梦似幻。而当小时降水量超过20毫米且伴有雷电活动时,则不适宜观赏。
黄海涛表示,未来,永州气象部门将依据相关研究成果,逐步细化针对“潇湘夜雨”的景观预报,提升气象旅游服务水平,为游客营造放心、安心、舒心的出游环境。
(作者: 吴彤 曾倩彬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