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云海
立春:古老的“春” 鲜活的“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3年02月03日09:48

编者按:

中国人对二十四节气有特殊的感情。这份热爱,不仅源于传统——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制度,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这份热爱,更在于它与每个人当下的日常生活紧紧相融。新的一年,中国气象报社推出全新策划“跟着气象记者,看行走的二十四节气”,随着节气探访中国不同地区,“读取”各地二十四节气的独特延展方式,看绵延的传统与当代中国人生产生活碰撞出的火花。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第一站,中国气象报社与您一道前往二十四节气发源的黄河流域,到河南一起找春天。

在安阳,甲骨文中镌刻着中国先民记录的“春”;在确山,“铁花”飞舞,寄托对春的美好向往;在内乡,人们鞭打“春牛”,寓意农耕开始;在驻马店,气象观测员记录下今年最新的冬小麦生长数据……这里过去发生了什么,现在有哪些新变化,跟着气象记者一起来看吧

安阳:甲骨寻“春”

探访人:马超 

专家顾问:中国文字博物馆研究中心主任 杨军辉 

撰文:马超 赵晓妮

中国河南安阳。

立春节气,清风徐来。

安阳,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城市,为世人所知晓或许来自书本上的“殷墟”。1928年,中国第一代考古人在殷墟打开了沉睡千年的灿烂中华文明。

春天开始的时候,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与您一道,前往位于安阳的全国唯一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寻找中华先民记录的“春”。

中国文字博物馆 图/中国文字博物馆

探馆

您大概会好奇,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是什么样子的?

跟我们一起来看看。

从京港澳高速安阳北口出发,几分钟的车程后,一座具备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赫然出现在眼前。一对玄鸟雕塑后,金碧辉煌的三层重檐宫殿式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就是中国文字博物馆了。这两尊玄鸟塑像也大有来意,因为玄鸟是殷商的图腾,象征着甲骨文在这里发源。

如果不赶时间,咱们可以一起慢慢走过“字坊”。所谓“字坊”,采用了金文中“字”的字形建造而成。这个金文字体的“字坊”可以说是博物馆外部最具特色的建筑。

往前走,通向主体馆的干道两侧是采用铜质甲骨样式的碑林,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

进入馆内,挑空大厅中自然光线倾泻而下,整个序厅四周浮雕的汉字展示着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及少数民族文字大家庭的盛况。从原始刻画符号,到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篆书、隶书、楷书,您可以在中国文字博物馆沉浸式感受千年文字魅力。

咱们直奔主题,前往甲骨纪事展厅。商周时期的甲骨记录着商王占卜和祭祀征战的国之大事。

甲骨上的文字,把我们拉回到上古时期一个个祈盼来年丰收的春日——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中国先民对于春的重视呈现在今人面前,或许我们的先人早已知晓“一年之计在于春”的道理。

甲骨文里的“春”

现在,让我们仔细看看甲骨记录的那些遥远的“春”:

戊寅卜,争贞:今春众有工。十一月。(《甲骨文合集》18号甲骨拓片右上角)

乙亥卜,争贞:今春王出田,若。(《甲骨文合集》649号甲骨拓片)

贞:来春不其受年。(《甲骨文合集》9660号甲骨拓片)

己卯卜,王:于来春伐。(《甲骨文合集》6560号甲骨拓片)

甲申卜, 贞:在春宜……(《甲骨文合集》8181号甲骨拓片左侧)

□□卜, (贞):在春□田……受年。(《甲骨文合集》9784号甲骨拓片)

甲骨文通常记录的“春”有三种:“今春”“来春”“在春”。根据推测,“今春”“来春”可能指的是时间,“在春”可能指地名,也不排除“春”作为人名使用可能。此外,还常常以“屯”字作为“春”字用(如“今屯”“来屯”,即“今春”“来春”之意)。

不同的甲骨上,“春”的字形略有不同。比如《甲骨文合集》9660号甲骨刻有“来春,不其受年”的字样,是在占卜明年春季农作物收成如何,“年”就是谷物成熟,引申为丰收之意。“春”字的字形,由三个“木”、一个“日”、中间夹个“屯”组成。三“木”一“日”表意,意为春阳普照,万木滋荣;“屯”表音。另外,“屯”虽是表音的,但形状很像草木破土而出时根茎的臃肿部分,对,就像刚破土的植物胚芽形,喻示着草木生长。

有的甲骨文中的“春”,可能有两个或四个“木”,还有的时候像棵草。但不管字形如何变化,都可以从这古文字中看到春天的画卷:在太阳普照下,万木发芽生长,欣欣然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从“戊寅卜,争贞:今春众有工。十一月”等记录还可以推测,商代的春季可能已经与现在的季节相吻合。实际上,商代前期甲骨文对天气现象的记载已十分完整、细致,包括降水、风、云雾、闪电现象等方面的许多内容。

随着汉字字形不断演变,在小篆、隶变之后,如今的“春”字除“日”以外,其他部分已经被合并简化掉了,不过,“日”的存留依然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春天和煦的阳光,以及暖暖春光照耀下万物生长的生机。

古老的汉字,古老的节气,鲜活的文化

当然,从商周时代到二十四节气形成,依然要走一段路。

据研究,二十四节气大致萌芽于夏商时期,在战国时期已基本形成,并于秦汉之时趋向完善并定型。

现在,当我们寻找历史中的珍贵记录,试着与古人对话,汉字帮助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汉字,不仅记录着我们的语言,表达人们的思想,更沟通古今、跨越地域。同时,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传承了中国文化,影响了中国人对人生与世界的理解。可以说,每一个字,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

某种程度上,我们运用汉字的过程,我们重新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内涵,都是在传承中华文化。

走出博物馆,回到城市中。

春风吹来了。据说早在商周时代,这里的地方官员和农家都会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仪式最开始,就是用轻盈飘逸的鹅毛来探寻阳气生发,宣示春天到来——“鹅毛试春”。

至今,在安阳地区还流传着“春来鹅毛起”的俗语。人们都说立春阳气转,安阳民间测算立春的时刻就是用一根一丈多长的竹竿或竹筒,中间捅空,两头透气儿,竹竿深埋大地,地面露出一尺高度,将一细绒的鹅毛或鸡毛轻轻填入竹筒口内,等待地气上来。人们在旁守候,终于等到立春时刻,鹅毛轻轻向上浮动,徐徐飞出竹筒,又轻轻飞向天空,证明大地开始萌动,立春的时刻已经到来,于是兴奋地大喊:“春来了,春来了!”(中国文字博物馆秦阳对本文有重要贡献)

驻马店:麦返青

探访人:莫小沛 张运国 

专家顾问:河南省驻马店市气象局农业气象正高级工程师武建华

图为1月29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气象局组织农业气象专家走进田间地头,开展早春冬小麦田间调查 图/文 莫小沛

1月29日,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胡庙乡,冬小麦还在越冬期。

小麦,是中国人的主要粮食之一。而河南则是闻名天下的“小麦之乡”。小麦做成的美味不仅丰富了河南人的餐桌,还变成面条、面粉、零食等,强壮了国人的体魄、孕育了浓厚的文化。

我们的祖先总结了很多立春的天气谚语,如 “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等,这些谚语对我们认识天气气候的变化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如今,装备于麦田中的小气候观测站通过专业的观测仪器精准地记录着小麦各种生长指标。根据春季气候趋势预测,今年立春节气后驻马店的气温和降水都属于正常状况,接近常年同期。如果日平均气温低于0℃,小麦会停止地上部分的生长,叶片平展不上挺也会泛黄。随着立春节气的到来,这里的冬小麦即将开始返青生长。

立春过后一段时间,最重要的麦田管理措施是追施小麦返青肥、浇返青水。 人勤春早,对于冬小麦长势较弱的麦田,此时浇水追肥可增产5%左右。但这个“勤”,要讲究科学,“看苗管理、因苗施策”。

确山:打铁花

探访人:郑雅心

图为打铁花现场,画面十分震撼、蔚为壮观 图/文 段阳东莫小沛

每年立春前后,在河南省确山县的老乐山看“打铁花”,是一种极致体验。

宽阔的场地中搭起一个丈余高的大棚,称为“花棚”,花棚顶铺一层新鲜的柳树枝,树枝上绑满各种烟花、鞭炮等。顶部正中竖起一丈余高的杆子,称为“老杆”。老杆顶上绑上鞭炮、烟花等,称为“设彩”。花棚旁边立一座熔化铁汁用的熔炉,把事先准备好的生铁化成铁汁待用。

打铁花了!打花者先把铁汁注入事先准备好的“花棒”,即一根拳头粗细、一尺多长的新鲜柳树棒,棒的顶端掏有直径3厘米大小的圆形坑槽,用以盛放铁汁。一手拿着盛有铁汁的“花棒”(也叫“上棒”),一手拿着未盛铁汁的“花棒”(也叫“下棒”),赤裸着上身,头上反扣一个葫芦瓢,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击上棒。十几个“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紧跟一人,往来于熔炉和花棚之间。棒中的铁汁冲向“花棚“后,遇到棚顶的柳枝立刻迸散开来,冲向夜空。铁花又点燃了棚上的鞭炮、烟花等,顿时,鞭炮齐鸣似两军激战,铁花倒悬如火山喷发,流光溢彩,气势磅礴,场面蔚为壮观。

铁花发出耀眼的光芒像麦子成熟的颜色,充满农民期盼庄稼丰收的喜悦。“花”与“发”是谐音,还象征事业兴旺发达。据了解,确山打铁花是河南省仅存的大型民间传统烟火,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乡:打春牛

探访人:关敬伟 李厚军

图为内乡群众自发组织扮演知县、衙役到县城东郊扶犁亲耕 图/文 王勇 李厚军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存有清代嘉庆年间制作的石质“迎春池”“皮鞭”等文物,“打春牛”民俗文化活动主要地点在原内乡县衙建筑群。

打春牛活动分为祭春、迎春、打春、闹春、送春等。立春前一日,人们自发组织迎春队伍去先农坛祭拜春牛和芒神,在附近田里耕地以祈丰年;立春日,民众齐聚原内乡县衙,鞭打由当地长者指导扎制的纸质春牛,牛肚内五谷、干果纷纷落地,民众欢呼抢食,以期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吉年有余;随后,人们在县衙周边游街闹春;闹春后,长辈给孩子佩戴春鸡,全家吃春饼咬春,亲朋互送春牛、“福”字剪纸,以迎接立春的到来。

打春牛预示农耕活动的开始,有规劝农事、鼓励春耕的含义。据记载“打春牛”源于周代《礼记·月令》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气”之说。内乡打春牛是流行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世代传承的立春节气习俗,2016年,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构成项目之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1年,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春牛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