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云海
《淮南子》里的气象观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04月09日08:33

《淮南子》的宇宙构成论和阴阳二气论,构成了其气象观的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气流循环和水循环模式:从地面气流蒸发上升,到阴阳气流相交产生雷、电和雨,最后雨水落入地表再汇入大海。这和现代气象学理论基本相符。

《淮南子》中的气象观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得到广泛应用,只是后来在气象上的应用细化到了金木水火土和风火热湿燥寒的“五运六气”,人们不但用其来解释大气现象,还用来预测天气。

如北宋沈括在其《梦溪笔谈》里就记载了他所做的一次转折性天气预报过程——

熙宁中,京师久旱,祈祷备至,连日重阴,人谓必雨。一日骤晴。炎日赫然。余时因事入对,上问雨期,余对曰:“雨候已见,期在明日。”众以谓频日晦溽,尚且不雨,如此旸燥,岂复有望?次日,果大雨。是时湿土用事,连日阴者,从气已效,但为厥阴所胜,未能成雨。后日骤晴者,燥金入候,厥有当折,则太阴得伸,明日运气皆顺,以是知其必雨。

久旱不雨,人们望雨心切。因此,当连续几个阴天出现的时候,人们以为这次要下雨了,可是突然又云开雾散,天晴了,而且赤日炎炎。皇帝便问沈括何时才能下雨,沈括说得很肯定:征兆已现,明日有雨。大臣们很是不屑,说阴了好几天都没下,现在太阳这么毒,哪里还能有雨。可第二天,大雨竟然如沈括所期而至。沈括事后解释:前几天连续阴天,是湿土用事,即六气的湿和五运的土及其对应的主雨的太阴已弥漫大地,但太阴被厥阴(风和土)所制,所以没有下雨。后来天气放晴,是因为对应阳明的燥和金的进入,厥阴被折损,太阴就要发挥作用了。因此到了第二天,五运六气密切配合,天就下起雨来了。

换用现在的气象术语:前几天连阴不雨,是因为风送走了水汽;天气突然放晴后,风被抑制,水汽没被带走,而增温有利于对流,把水汽送到高空,所以有雨。

这样的解释不一定科学,但沈括说的“大凡物理,有常有变。虽数里之间,但气候不同,而所应全异,岂可胶于一定”,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也为我们今天的天气分析所需要。

对照现代大气科学理论和方法不难发现,《淮南子》的气象观虽然建立在较低的科学认知之上,但总体来说还是朴素的、唯物的,其在指导人们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作用,要比在推动科学发展上的价值大得多。(振依)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