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云海
二十四节气的发祥地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04月09日08:33

  《淮南子》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在淮南国都城寿春(今安徽省寿县)编纂而成,那么其中记载的二十四节气,会不会只是对寿春或是淮南国地区气候、物候和农事的总结?关于这一点,《淮南子》及前人的著述均无明确记载。

  我们先来看一下,二十四节气是否受到了地域气候的影响。《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三十年后朝廷颁布的《太初历》有所不同,在《太初历》里,惊蛰排在雨水的后面,谷雨排在清明的后面。对这个问题当代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这在气象学上可以作如下解释——

  惊蛰、雨水、谷雨和清明,本来表示的都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表示这个时期天空打雷,蛰虫出土,说明土壤温度已高;“雨水”是说原来下的是雪,现在都变成雨了,说明低空气温已升高。这两种物候现象,都是由于季风气候所致。在冬春转换季节,随着南方暖湿气流北上,近地面气温逐渐升高,大气层结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这才有打雷、惊蛰和下雨现象出现。正是因为暖湿气流起主导作用,又是自南而北推移,因此越往北,出现先打雷后下雨的概率越大。也就是说,在同一年,雨水排在惊蛰前的地方,可能纬度更低。清明排在谷雨的前面,可作类似推论。这说明《淮南子》所描述的候应,其对应的地理纬度,要低于《太初历》所描述的候应,这正好和国都寿春低于京都长安大约1.7个纬度相印证。

  刘安编纂《淮南子》,是为了给登基不久的汉武帝提供一套治国安邦的政治纲领。从这个角度来说,其中记载的二十四节气所对应的候应,首先要能代表西安或汉中平原地区的候应。而另一方面,若将来作为国家历法,颁行天下,指导具体的农业生产,则需要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不太可能只取寿春一隅,这也不符合他在《淮南子·要略》中,要“置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窈”的编纂要求。从西汉时期历史地图来看,当时郡县密集分布的区域是在现在的西安以东、长城以南和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也说明那个时期这一区域的农耕文明程度相对较高。二十四节气要想成为国家历法,必须最大程度地代表这一区域。

  因此,二十四节气中的候应,最大可能是取自黄河中下游的这片广大地区,那么这一区域包不包括寿春?

  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在淮河-秦岭一线,寿县和西安都处于这条线的附近。1979年中央气象局绘制的中国气候区划,寿县和西安同处Ⅲ区南部(南温带)。《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近年绘制的中国耕作制度分布图,寿春和西安同属于Ⅵ区(黄淮海平原丘陵水浇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1963年竺可桢、宛敏渭在其《物候学》中绘制的中国东部刺槐年平均始花期,寿春和西安也同处在4月20—30日这一区间,即处于谷雨-立夏之间。

  从不同时期的气候、物候、耕作(农事)来看,现在的寿县和西安,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如果近两千多年来,地球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格局以及地球的地形地貌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我们可以推论,西汉初期的寿春和长安在二十四节气的候应上,同样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我们也据此推论,二十四节气产生于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并符合古寿春的地理环境。古寿春在二十四节气漫长的形成过程中,与其历史事件、地域文化、自然气候等有着最大的交集,可以称其为二十四节气大启而宇、长发其祥之地。(振北)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