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个喜欢听落雨的孩子。
记得小时候,我住在家里的老屋里,老屋是瓦屋顶。那时候的雨夜,或是点着煤油灯,或是没有灯,时间过得很慢,我和奶奶、妹妹躺在床上睡觉。雨落在瓦屋顶上,沙沙沙,沙沙沙——像是天与地交融的音符。我们枕着雨声安然入梦。
童年的时光总是让人难以忘怀,记忆中屋外的雨下得轻巧欢快,一如我无忧无虑的童年。
我家住在青峰山河畔边,青峰山河是一条美丽的人工河,这条修筑于1977年的河解决了沿河村庄多年的干旱问题,但也在雨季的时候带来了汛情。
大雨如果连续下了几天,青峰山河里的水就明显地涨了起来。从前青绿的河水一时间变得浑浊无比,河面涨得很高,离堤岸只有几米,有时甚至只有2至3米。河水向前奔流,速度比平日快上很多,河面上漂着一些从上游流冲下来的树木等。走过堤垱去上学的时候,我心里总是怯怯的,有些害怕。
因为河水涨得厉害,村干部们会组织村民开会。“要抗洪了”,人们都这么说着,觉也睡得比平日浅些。记忆里,每年都会出现一段涨水的日子,情形是有些紧张的。我生怕洪水变成没收缰的野兽,冲破哪个不牢固的口发起狂来。而洪水确实肆虐过,在离我们比较远的村庄。
后来,那个爱听落雨的孩子长大了,与气象结缘,学了气象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气象工作者。
转眼人到中年,因为职业的原因,“听落雨”这个事情,演变成了我的职业习惯——雨来临之前要预测落多少雨,要提前做好哪些服务;降水过程中,不断关注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下了多少雨,盯着雷达回波研判分析,还要下多少雨,预警信号是否要考虑升级;落雨结束后,便要调研收集各处灾情,对降雨过程预报预测预警情况进行复盘总结。
当然,因为经常与老天爷打交道,常常为其把脉,我也更加了解雨的性情。春天的雨淅淅沥沥,连绵不绝,滋润万物,滋养百谷。夏季的雨往往来势汹汹,携着狂风雷电,一通乱作,一泻而下,给炎热的夏日带来凉爽。一场秋雨一场凉,人们是这么形容秋雨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天的雨更容易引起人们伤感的情怀。寒冬的雨,裹挟着低温,让人凛冽不已,而且一不小心,还会三十六般变化,来个冻雨,或者变化成雪,从天空中飘飘洒洒落下。
我现在还是喜欢听落雨。也许是从小种下的种子。我喜欢在雨夜,关上灯,在黑黑的空间里,闭上眼睛,听着美妙的落雨声,悄然入眠。
(作者:饶云花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