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腹地,有一颗镶嵌在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海拉尔区。作为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员会、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海拉尔区是我国建设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前沿阵地,也是中俄蒙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重要窗口。
这里,有一个为推动气象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世界气象组织(WMO)百年气象站——海拉尔国家基准气候站。百年来,无论政权如何更迭、时局如何变化,这个站始终坚持气象观测,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在区域和全球气象科学研究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海拉尔国家基准站办公地点 海拉尔区气象局供图
动荡岁月,雏形初现
藏于俄罗斯国立图书馆的《北满气候概论》,详细记载了海拉尔国家基准气候站一百年前的发展沿革……
1899年,为满足修筑中东铁路的需要,沙俄中东铁路工程局在海拉尔工区建立了气象观测所。1903年,中东铁路正式开始营运,气象观测所开始进行较为连续的气象观测,也得到了多方的支持和保障。当时的气象数据对于铁路运输和相关工程建设具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可帮助相关部门预测和应对气象灾害,如发生极端降水事件,可通过气象观测和数据分析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有效减轻洪水、泥石流等带来的影响。
《北满气候概论》中记载,中东铁路气象站配备了三套自动记录仪器,用于连续记录空气压力、温度和大气降水。这一时期,中东铁路气象站还为交通运输、商贸和军事等提供了气象保障服务。
1933年,伪中央观象台成立后,黑河和海拉尔地方观象台也相继建立。1935年,海拉尔地方观象台抄收苏联伯力、蒙古和本区域的天气广播,填绘东亚天气图,并作出短期天气预报。1944年,海拉尔地方观象台进行了严寒气候的小气候观测,主要研究东北严寒气候的形成机理。
在海拉尔国家基准气候站,翻开一本本手写的气象数据记录资料,满眼都是这段动荡岁月的记录,但海拉尔国家基准气候站利用这些百年的气象数据,开展气温、降水等多项气象要素分析,得出本地区气候变化特征,为当今防灾减灾、科学研究、气候可行性论证等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20世纪50年代海拉尔国家基准站办公地点 呼伦贝尔市气象局供图
风暴远去,洗尽铅华
新中国成立后,海拉尔国家基准气候站才得到了逐步发展——
1949年,东北军区在海拉尔东山机场建立海拉尔东山机场气象站;1954年,海拉尔气象台建成,正式开展天气预报服务,同年扩建无线电探空业务;1956年,海拉尔气象台移交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领导,抄收国内外天气广播,绘制东亚地面天气图,制作发布短期天气预报,并正式开始探空观测;1960年,太阳辐射观测业务正式开始;2010年,迁至北山森林公园郊外现址,新址启用后开展各类观测工作;2024年,P波段风廓线雷达和地基垂直遥感观测系统正如期建设……这些大事记载着海拉尔国家基准气候站的新生。
1987年5月,大兴安岭地区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森林火灾,火场总面积为1.7万平方千米(包括境外部分),境内森林受害面积101万公顷。58800多名军、警、民经过28个昼夜的奋力扑救,火场明火、余火、暗火全部熄灭。在这场森林大火扑救过程中,气象部门成立了防火气象服务领导小组,携带单边带电台和气象仪器设备前往扑火最前线,海拉尔气象台正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其间,气象工作人员为扑火前指及时提供火场短期预报和实况报告50次、中期预报和火险预报25次。海拉尔气象台同时承担了6架增雨飞机飞行作业气象保障任务,为增雨飞机连续4次抓住有利时机、实施20架次作业提供了可靠气象数据支撑。在这次森林火灾扑救中,海拉尔气象台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气象担当,为守护好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坚实气象力量。
20世纪70年代天气会商 呼伦贝尔市气象局供图
目前,海拉尔气象台已经更名为海拉尔国家基准气候站,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业务最全、观测项目最多、仪器装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强的台站之一,开展的观测项目包括地面观测、高空探测、辐射、农业气象等,现有L波段探空雷达1部、自动气象站15个、自动土壤水分站1个、GPS/MET水汽站1个,覆盖海拉尔区全域,能够有效观测实时气象要素,为本地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及农牧业生产生活等提供一手资料。
展望未来,云开日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气象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海拉尔气象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为进一步提高气象数据的应用价值,近年来,海拉尔国家基准气候站着手开展气象数据对比分析及研究工作,形成《海拉尔区气象要素分析文集》等系列成果。
今年1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海拉尔国家基准气候站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耐寒项目测试,百年的气象资料为海拉尔的“冷”提供了最好的“证明”,为测试提供了宝贵数据支撑。
新时代海拉尔国家基准站L波段雷达和观测场 海拉尔区气象局供图
据海拉尔区气象局局长车延超介绍,海拉尔具有得天独厚的寒冷气候环境和富集的冰雪资源优势。近年来,在助力培育 “冷资源”产业、释放发展“热效应”方面,当地气象部门积极思考和谋划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思路举措,依托百年气象数据资料为“冷资源”变为“热经济”贡献气象力量。
几个月前闭幕的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比赛期间,海拉尔气象保障服务团队圆满完成了开幕式、闭幕式、火炬传递等多项重大活动以及赛事的气象保障服务任务。63块金牌的背后,也有海拉尔国家基准气候站付出的大量辛勤汗水。
百年来,海拉尔国家基准气候站经历了多次变迁,成为近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与浓厚缩影。百年来,几代气象人前赴后继、艰苦奋斗,推动业务技术、服务水平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未来,海拉尔国家基准气候站将进一步提高气象观测能力和数据分析应用水平,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气象人扎实的行动守护好“北疆明珠”。
(作者:车延超 王辉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