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玫珏 苗艳丽
港口兴则贸易兴,港口强则经济强。近百年来,中国港口发生了巨大变化——吞吐量增长近千倍,发展速度、营运规模、管理水平都达到世界一流,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发展脉络亦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印记。
安全和高效始终被视为港口发展的生命线,相伴工程建设、项目开发、货物装卸等各环节,总有一份来自气象的担当直面风起浪涌、大潮起落。
见证大港崛起
时间是历史的见证者,在书写港口的建设发展历程中,气象工作大胆挥毫。
翻开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外部环境影响,彼时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海运事业发展缓慢,中国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仅有1000万吨。这一阶段的港口,主要以技术改造、恢复利用为主。
随着我国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阶段,20世纪50年代,天津塘沽港、湛江港、南京裕溪口港等港口相继建成。
为港口服务的气象业务平台应运而生。1952年底,全国建立了上海、广州、天津、大连、青岛等5个海洋气象台,以及温州、汕头、湛江、海口等4个沿海港口气象台。
1991年至2002年,沿海港口迎来了大建设大发展阶段。沿海平均约1000公里海岸线上就布局了1个主枢纽港。
彼时,上海洋山只是散落在东海上的小岛,但因靠近国际海运航区,平均水深在15米以上,坐拥建设深水良港的先天优势。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战略,在小洋山建设洋山深水港正是重中之重。
港口工程建设涉及诸多自然环境影响,气象条件便是主要因素之一。
从1997年洋山港筹建开始,气象工作者就扎根于此。在小洋山岛,建站搞观测,为建港获取第一手气象资料。
在观测积累中,小洋山岛的气候轮廓清晰起来:年平均气温约19℃,7级及以上大风每年约25次,60%以上的大雾天气持续时间不到3小时……经科学运算,洋山港区每年不受气象条件影响的可作业天数为344天。这一气象条件评价,成为2002年洋山港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批准、得以开工的有力依据。
2002年6月,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设打下了第一根桩。随后几年,二期、三期工程全面建成。2017年12月,洋山四期——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正式诞生。这一路,都有气象服务的精心守护。
从三千多人的小岛到如今的超级大港,洋山岛完成从“孩子”到“巨人”的茁壮成长。
在中国南端,海南自贸港正成为令人瞩目的“新星”。
三年前,党中央宣布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中国最大经济特区再次被赋予改革开放新使命。
一年前,海南自贸港建设正式启航。洋浦因港而生、因港而兴,被赋予海南自贸港建设“先行者”的使命。
面对自贸港建设和洋浦“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海南省气象局立足于“一带一路”建设,抢抓机遇,大胆创新,为自贸港建设注入气象新动能。
洋浦经济开发区气象机构应运而生,洋浦气象台投入使用,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
结合港口的区域功能定位和服务需求,海南省气象局投放3米海洋浮标站,针对灾害性天气调整原有大气电场及闪电定位项目规划布局,在洋浦增设1套大气电场观测系统和1套闪电定位系统,做好两小时雷电灾害预警发布,为洋浦石油、化工等基地及企业提供精准的短时临近预报服务。
图为在舟山港,气象服务人员攀上三百多米高的铁塔维护观测设备。宁波市气象局供图
为“智慧港口”筑起气象防线
几十年间,中国港口在泊位数、吞吐量突飞猛进的基础上,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也不断提高,走向“智慧港口”新阶段。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特别强调,要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
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和重要对外贸易口岸,如今的天津港巨轮往来,桥吊作业繁忙,轨道装卸桥平稳有序运行……工作人员在自动化操控中心室远程监控这一切,并实时关注着天津港智慧气象服务平台最新信息。
安全作业的背后,是“智慧气象”融入“智慧港口”发展的成效。自动气象站布设在港区各个重要节点,数据逐秒上传。在此基础上,气象部门开发了针对34个港口的精细化预报产品,并与天津港集团联合建成智慧气象服务平台。
强对流天气引发的突发大风,是港区作业最大的威胁。而这样的大风,其时间尺度往往仅有数分钟到数十秒。
今年1月31日19时,天津港集装箱公司收到大风蓝色预警信号。随后,公司迅速对岸桥、轨道桥等大型设备采取防风锚定、防风拉索等加固措施,将场内堆码的集装箱降至3层楼高度,同时通知停靠船舶采取加固缆绳等防风措施。第二天清晨6时,9级大风如期而至,作业适时停止,强风间歇期,应急准备充足的集装箱公司“开足马力”作业。
天津港智慧气象服务平台能根据不同公司未来7天工作计划,形成不同的气象风险等级,并以“绿、黄、橙、红”四个颜色的指示条标出。未来24小时天气预报、具体业务计划及存在风险、采取何种防范措施等各类提示信息,随指示条及时显示,这种将气象预报转化为风险提示的服务方式,为用户采取防范措施节省了宝贵时间。
“根据平台推送的大风预警提示,我们能迅速提前加固吊装设备,及时调整船舶动态计划,全力保障生产安全。掌握气象风险、提供应急依据,平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太平洋国际公司操作部值班经理孙岩说。
此外,基于5G技术,天津市局还开发了具有靶向发布、主动提醒功能的“天津预警广播APP”,并将气象预报服务信息融入天津港智能调度指挥系统。
图为气象工作人员在港口码头调研服务需求。李斌喜摄
释放港口一体化发展气象动能
在浙江任职时,习近平曾把港口作为全省发展海洋经济的引擎,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舟山连岛工程,加快浙江省港口资源整合。这一极富前瞻性的部署在其后的十余年间一步步走向现实,现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硬核”力量。
两港融合要发挥“1+1>2”发展效应,对港口作业时长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宁波、舟山近海岛屿众多、地形复杂、沿海气象灾害种类多,港口作业受到天气的制约和影响较大。据统计,过去每年因天气原因损失的作业时间达数百小时。如今,精细化气象服务为港口生产争分夺秒,保证安全之下的作业时长。
2020年7月28日,首个甬舟区域地方标准——《港口作业气象预警等级及图标》正式发布。该标准由浙江省舟山、宁波两市市场监管局、气象局共同提出。
“针对港口专业气象服务的工作需求而制定标准,这在国内外尚无先例。”宁波市市场监管局标准化处负责人介绍,“这是打造标准化区域协同发展共同体落地的第一个地方标准。”
与公众气象预警不同,《港口作业气象预警等级及图标》充分考虑了船舶种类、航行速度、港口离靠泊、码头装卸货物等作业环节,明确了港口作业高影响天气和预警天气种类、预警级别和阈值、预警等级图标等三方面内容。其中,对港口作业影响最大的大风、低能见度(海雾)和强对流三类天气进行了详尽的阈值确定和统一的预警级别设置,确保气象服务内容与港口作业科学契合。
山东是一个拥有3个过4亿吨大港的省份,在3000多公里海岸线上,从北至南分布了7个市级港口,其中青岛港吞吐量破5亿吨,日照港和烟台港超4亿吨。
2020年汛期,在精细化气象服务的助力下,国际邮轮在青岛港实现“零延误”和“零待时”,生产有效作业时间提升1%以上。
山东沿海七市开展港口气象服务越来越得心应手,得益于在“前店后厂”的服务思路下构建的海洋气象服务“1+7”模式。山东省气象台在后方提供支撑,建立完备的技术体系,沿海各市轻装上阵,主攻前端特色服务,以求最大化发挥气象服务效能。
港兴通天下,中国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气象服务亦将始终如灯塔伴护,让港口这一“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支点更加璀璨。
图为天津港集装箱码头。来源:新华网
(贾静淅 张妍 虞南 郭靖对本文有贡献)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