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1专题>风云三号E星>要闻
守望苍穹 护佑苍生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1年07月05日09:07

  30多年来,我国极轨系列气象卫星不仅为数值天气预报、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而且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专业服务。

  据估算,我国风云系列卫星投入产出效益比已超过1:40,为国民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防灾减灾做出了重要贡献。

  防灾减灾——

  风云气象卫星在防灾减灾中应用广泛。极轨气象卫星在全球、全天候、三维立体观测等能力上已跻身国际先进气象卫星行列,大幅提高了对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力,在台风、暴雨、干旱、高温、沙尘、雪灾、洪涝、森林草原火灾、火山爆发、水体污染、冰冻、高温热浪等监测评估中可以提供灾害发生的位置、强度、动态演变等信息,改变了以前依靠国外卫星资料的局面,成为防灾减灾的有力支撑。

  2020年8月初,受强降水影响,淮河干流支流水位不断上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以下简称卫星中心)借助风云三号D星对淮河水体进行监测。结果显示,8月3日13时40分,淮河及周边水体面积与2017年7月24日风云三号B星监测结果相比,增大约71%。

  淮河干流相继启用蒙洼、南润段、邱家湖、姜塘湖、董峰湖、上六坊、下六坊和荆山湖8个蓄洪区,缓解了淮河洪水压力。

  2020年汛期,风云三号D星对巢湖、鄱阳湖、洞庭湖等湖泊水体监测的系列服务产品,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今年初,我国长江以南大部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福建、广东、广西等地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卫星中心利用风云三号D星制作了土壤水分距平百分率图,为有关部门开展抗旱工作提供了有效支撑。

  生态文明——

  利用风云卫星数据和产品,可对基本生态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动态监测评估。

  2020年3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发生多起森林火灾。卫星中心迅速启动应急服务机制,综合极轨和静止卫星数据及时制作了火点位置、面积等材料,为有关部门部署扑火力量提供了依据。

  对关乎人类生态环境的森林,极轨卫星还可对森林覆盖率、森林长势、土壤湿度、地表温度等进行全流程监测,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气象科技支撑。

  极轨系列卫星放眼全球,为全球生态环境保驾护航。2019年,亚马孙森林大火频发,烟雾弥漫、遮天蔽日,牵动着全球网友的心。卫星中心迅速利用风云三号D星启动全球监测模式,制作了多期南美洲火情监测专题图、巴西和玻利维亚火情监测专题图,并利用2018年和2019年同期制作的南美洲火点示意对比图。不仅澄清了网络关于亚马孙森林大火的若干不实报道,还为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卫星产品。

  气候服务——

  气候问题是一个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复杂问题,需要有对来自不同圈层的影响因子长时间连续的固定观测数据支持。极轨气象卫星能大幅提高观测空间分辨率,降低多圈层观测成本,从而有效提升气候模拟、气候监测和评估服务能力。风云极轨气象卫星资料在气候监测分析、极端气候事件监测、气候模式中得到广泛应用。

  2021年1月,卫星中心利用风云气象卫星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了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我国西北地区西部、中西部和西藏地区的积雪覆盖情况,指出2020-2021年度冬季上述地区积雪覆盖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对此,卫星中心制作了相关材料,为我国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提供了支撑。

  实际上,我国第二代极轨卫星搭载的先进载荷,还可对大气成分进行监测,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提供基础分析。

  “一带一路”——

  风云卫星数据已在多个国家落地应用,在台风、暴雨、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等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风云卫星用户国家数量已增加至118个(包括8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调研显示,风云卫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际用户认可。在用户经常使用的卫星中,风云卫星的使用率近30%,其中1级数据和大气产品使用率达58%。

  2019年3月4日至18日,受热带气旋“伊代(IDAI)”影响,非洲南部莫桑比克等国出现持续大范围强降水,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引起国际广泛关注。

  卫星中心及时利用风云三号D星开展监测,并应莫桑比克请求启动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及时提供风云卫星数据获取通道,免费对该国开放风云系列卫星监测数据、产品。

  当年6月,参加第18次世界气象大会的莫桑比克气象局局长阿德里托·费利克斯·阿拉木格说,感谢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卫星产品,为莫桑比克国家气象局制作天气预报提供了重要帮助,使预报员更容易监测热带气旋的位置。

  2020年1月2日(当地时间),由中国援建的风云卫星接收处理系统正式交付给莫桑比克国家气象局,为该国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防灾减灾等提供中国力量及气象智慧。

  实际上,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也是我国风云卫星的使命之一。也因此,风云卫星成为闪亮的“国际星”。(中国气象报记者李慧,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刘诚、贾煦亦有贡献)

  (本文专家顾问:唐世浩、程朝晖、戎志国、关敏、王皓飞、闫小娟、贾煦、高浩)

  (作者:简菊芳 责任编辑:栾菲)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