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1专题>解读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系列解读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系列解读①
气候变化严峻性数千年未见 需提前部署防灾减灾工作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1年10月19日08:12

  专家: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 翟盘茂

  日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以下简称报告)发布后,引发广泛关注。本次报告内容有哪些亮点?本次报告与以往报告有哪些区别?自第五次评估报告以来,全球气候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数据新 证据详实 方法多元

  翟盘茂表示,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此次报告通过对14000多篇文献的综合评估,由来自66个国家的234名作者完成,其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作者占41%,较好地体现了地域平衡;约三分之二的作者为第一次参与IPCC评估报告编写,为IPCC注入了新能量;报告经过3轮评审,广泛征求了各国政府和专家的意见,共处理了7.8万条评审意见,也是历史上意见最多的一次。

  本次报告以最新数据、详实证据和多元方法,提供了对全球和主要区域气候变化自然科学的最新认识。与以往IPCC报告相比,此次报告中有关区域气候变化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有关内容,加强了与其他工作组之间的衔接和一致性。报告指出,在未来几十年里,所有地区的气候变化都将加剧;极端高温和降水事件将越来越频繁;气候变化正在影响降雨分布,在高纬度地区,降水可能增加,而亚热带的大部分地区则可能减少;进一步的变暖将加剧多年冻土的融化、季节性积雪的损失、冰川和冰盖的融化、夏季北极海冰的损失等。此外,报告首次对复合型事件进行分析,指出人类的影响可能增加了复合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

  气候变化范围广、速度快、强度大

  数千年未见

  近年来,升温幅度大,2011-2020年平均温升相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增高了1.09℃,2001-2020年较工业化前增暖0.99℃。可见,气候正在迅速变暖,而且这种增暖是全球性的。翟盘茂说:“这种增暖相当于全球每个地方都要升高1℃左右,而且陆地上增暖要远远大于海洋,因此全球的气候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此前,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986-2005年较工业化前增暖0.61℃,此次评估报告订正为0.69℃。为何两次报告评估的温升相差0.08℃?翟盘茂解释说,由于数据发生了变化,此前极区数据的不足导致全球平均气温被低估,并且由于对气候系统观测的不断完善,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的空间覆盖范围以及时间尺度明显扩大,海洋资料也被进一步订正,所以当前的数据更为准确。

  也正因如此,所有的证据更加清晰表明——近50年的增暖在过去两千多年来前所未有。

  升温速度快,不仅限于温度指标,二氧化碳(CO2)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280ppm左右达到2019年410ppm左右,海平面全球平均上升约20厘米(2018年)。与第五次评估报告相比,报告对当今气候变化的认识可以追溯到更早时期,CO2浓度变化从高于80万年前水平追溯到高于200万年前水平,地表平均温度从1400年以来的最暖30年追溯到2000年以来的最暖50年。

  毋庸置疑 人类活动影响了气候变化

  1850-1900年以来的全球温升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与人类的影响相比,气候系统内部的一些变化和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在数百年增暖当中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与以往报告相比,本次报告中极端天气、复合型极端事件等气候系统其他变量变化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归因信度有所提升。

  不容置疑的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变化。“从第一次评估报告到本次报告,人类对于气候系统变化的科学认知在不断加深。在全球变暖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影响逐渐被量化,人类活动的证据在区域尺度上也在不断进步。”翟盘茂说,本次报告明确提出,1750年左右以来,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高出约1℃。从未来20年的平均温度变化预估来看,全球升温预计将达到或超过1.5℃。在考虑所有排放情景下,至少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地表温度将继续升高。翟盘茂表示,除非在未来几十年内大幅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否则21世纪将超过1.5℃和2℃。预计全球持续变暖将进一步加剧全球水循环,包括其变率、全球季风降水以及干湿事件的强度。

  极端事件更加频繁更为严重

  当前,气候变化已经通过多种方式影响了地球上的每一个区域,我们所经历的变化将随着全球温升而加剧。极端事件的未来变化取决于气候变暖的幅度,升温幅度越大,极端事件越剧烈。

  报告描述了这样的情景:全球许多区域出现极端事件并发的概率将增加。高温热浪和干旱并发,以风暴潮、海洋巨浪和潮汐洪水为主要特征的极端海平面事件,叠加强降水造成的复合型洪涝事件加剧。

  如果没有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近些年一些极端热事件极不可能发生。此外,人为影响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可能是观测到的全球尺度陆地区域强降水增强的主要驱动力。报告指出,全球每0.5℃升温将造成极端热事件频次和强度明显增加;每0.5℃升温将造成强降水和一些区域农业和生态干旱明显增加。

  “到2100年,一半以上的沿海地区所遭遇的百年一遇极端海平面事件将会每年都发生,与极端降水叠加,使得洪水更为频繁。特别是不排除发生类似于南极冰盖崩塌、海洋环流突变、森林枯死等气候系统临界要素的引爆,一旦发生,将对地球生存环境带来重大灾难。”翟盘茂表示。

  防灾减灾工作需提前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百年时间尺度上,气候系统的一些变化是不可逆的(例如海洋冰冻圈等变化过程),但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升温的幅度来减缓不可逆的变化速度。”翟盘茂表示,AR6预估了五种特定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对应的排放情景下的气候变化,即使是在极低排放情景,未来二十年温升都可能达到1.5℃。随着CO2排放量的增高,陆地和海洋碳汇占比将迅速减少。

  未来的升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气系统中累积多少二氧化碳。在全球尺度上,“碳中和”与“CO2净零排放”等价;但在区域尺度上,两者有所区别。控制全球变暖幅度需要实现CO2净零排放,同时还要考虑减少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要针对日益加重的极端事件影响尽早部署好防灾减灾工作,例如,完善气候系统综合站网建设、提高对气候变化规律和机理的认识等,此外,还要以积极心态参加国际气候变化科学活动和气候变化治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陈阳、余荣博士、廖圳博士、王倩博士对本文有贡献,他们的相关研究内容均被AR6引用)

  (作者:李慧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