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深度
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 气象助力全域旅游发展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1年10月27日14:45

  中国气象报记者 李冬梅

  一条彩虹天气预报,带活一方旅游发展。这个夏季,“一房难求”!新疆伊犁昭苏镇吐格勒勤村“根据地”民宿负责人闫新兵喜不自禁,他的民宿每天接待游客数量不断攀升,收入可观。村里与他家一样的民宿有15家,收益都不错。

  一份气候品质评价,推动多地“美丽经济”。气候资源赋能旅游产业,让贵州六盘水、陕西商洛、重庆石柱等多地成为游客青睐的避暑康养胜地。2020年,全国193个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的地区,年旅游人数较创建前平均增长35%,年旅游收入平均增长41%。

  一则天气预报预警,化解旅游安全风险。5月20日,一位江西游客在朋友圈分享海南旅游路线,并建议“深度游”要仰仗微信公众号“海南气象”全域旅游信息支持。   

  据2020年全国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年度报告显示,2018-2019年,气象对旅游行业的贡献率占4.31%,效益达2467.51亿元。

  从“0到1”的突破——

  追逐浪漫色彩  预报“高颜值”天气

  5月31日17时11分,昭苏中央湿地公园上空乌云翻滚,一阵疾风骤雨过后,两道彩虹腾现在草原之上,挂在雨水洗刷过的碧空,绚烂夺目。

  彩虹大道、彩虹小镇、彩虹桥……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打卡地,行走在以“素面朝天、天生丽质”走红的昭苏,人们感受到彩虹已深深地融入当地全域旅游发展中。

  “彩虹是美好的象征,彩虹预报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来说,是锦上添花。”曾因策马雪原而走红的昭苏县副县长,现任伊犁州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的贺娇龙底气十足。2019年,昭苏县游客接待量达367.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3亿元,同比增长25%。

  早在2016年,昭苏县气象局副局长王媛听说内地来的一个老年摄影团未拍到彩虹,还因淋雨感冒带着遗憾离开而深感难过。“雨后90%都是双彩虹,如果有预报,能大大提升游客体验感。”

  奔着这个念头,2017年,昭苏县气象局在全县21处设虹霓观测点。2018年,该局不仅与旅游、林业、畜牧、自然资源等部门实现联动,还发起追虹摄影比赛,全国首个彩虹数据库也应运而生。2019年7月5日,彩虹概率预报正式发布,一经亮相便受到游客欢迎。

  天气是奇妙的“加工厂”,创造了绚烂多姿的气象景观,被誉为“风景的化妆师”,为旅游业创造了核心价值。而气象景观预报,让游客少了许多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遗憾,日益成为其安排行程的关键要素。

  从早些时候推出的黄山云海、吉林雾凇、各种花期预报,细数到2019年,河北省秦皇岛发布日出观赏指数预报,刚一推出便获大量拥趸;福建平潭在“圣洛朗眼泪”之称的英仙座闪耀夜空前,观星气象条件预报让“邂逅最浪漫的流星雨”登上热搜……从破土萌芽到枝叶繁茂,背后是以提升公众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不断强化气象硬实力的孜孜追求。

  

  图为江苏省(金坛)交通气象综合观测试验基地。孙啸摄

  让风景变“钱景”——

  深挖气候禀赋  发展“美丽经济”

  3月22日,2021中国·安吉白茶开采节启动,17万亩白茶进入采摘期,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以及超50万网友线上线下齐聚一堂,品鉴第一杯白茶。

  从2012年当地白茶首次贴上气候品质“优”标签,到如今气候品质综合评价覆盖白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在浙江,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覆盖15种经济作物,200万农产品获标识,附加值平均提高10%。

  气候造就品质,品质成就品牌。气候品质评估加持之下的特色农产品备受市场认可,鼓了农民钱袋子。“自打端起‘旅游碗’,吃上‘生态饭’,日子越过越红火。”不少山区群众这样评价今天的生活。

  “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气候好产品”等国家气候标志的创建,实现气候资源向旅游资源、生态资源转化,令一批批生态“金字招牌”在落地的同时,带动体育、康养等绿色产业发展,吸引更多游人前来畅享“森呼吸”。

  “中国天然氧吧”创建于2016年,2018年被写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底,广东省罗浮山景区、龙门县、连山县、揭西县等地获评“中国天然氧吧”,旅游收入分别增长8.94%、32.01%、10.72%、13.4%。2020年,“中国天然氧吧”被列入第二批全国创建示范活动保留项目目录,全国193个被授予称号的地区,年旅游人数较创建前平均增长35%,年旅游收入平均增长41%。

  去哪里品最佳美味,看最好风景?气候好产品及生态评价给出了答案。

  中国气候好产品“巫山脆李”,带动种植面积扩大三倍,品牌价值1.8亿元,“穷荒山”变成了富民“花果山”。

  首批国家气象公园安徽黄山、重庆三峡、浙江丽水,在2019年启动试点建设。

  全国首个被授予“中国气候康养之都”的陕西省商洛市,在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上签约康养项目19个,引资40亿元。

  贵州省六盘水、贵阳、毕节、黔西南分别获评“中国凉都”“中国避暑之都”“中国花海洞天避暑福地”“中国四季康养之都”,令旅游业实现年增40%左右的“井喷式”发展,该省文化和旅游厅连续两年致函感谢气象部门。

  绿色发展,“风光”无限。绿水青山,已成为“幸福靠山”;气象红利,正在成为万千家庭逐梦小康的“美丽路径”。

图为村民王恩海脆李丰收。王全超摄

  守望一路平安——

  升级智慧防线  提高服务“温度”

  在海口逛骑楼、在琼海游田园、在万宁玩冲浪、在陵水看海豚、在三亚吃海鲜……5月20日,一位来自江西的游客刚结束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之行,便迫不及待在朋友圈分享旅游路线,并留言说“深度游”要仰仗微信公众号“海南气象”热点天气版块“全域旅游”的信息支持。

  回到2010年,国家旅游局与中国气象局签署关于提升旅游气象服务能力的合作框架协议,旨在提高气象为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益。2018年,中国气象局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通知,加强天气旅游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推动景区安全管理。三年来,两部门强化灾害性天气旅游安全联防责任制,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和旅游风险提示,加强旅游相关气象灾害风险知识、避灾自救技能科学普及。

  游客有更高的安全感,来自于一些看得见的举措不断落地见效。

  在重要节假日,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气象局通过央视联播天气预报联合发布旅游气象风险提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与本地文旅部门联合发布气象服务产品。

  4月22日至30日,河南省济源市等重点旅游城市十余个国家3A级以上景区,接受雷电防御安全“体检”。5月2日,华山景区发布公告,受大风天气影响,西线西峰索道暂停运行,建议游客在原购票渠道申请退款并择日出行,这是灾害性天气旅游安全风险“点对点”叫应制度建立后,陕西旅游业受惠于气象保障服务的一个寻常举动。5月25日,贵州省德江县洋山河峡谷景区游客在一堂气象科普讲座“加餐”中,掌握了手机获取雷达数据的方法及大风、雷电、暴雨等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措施。

  纵览全国,气象元素深度融入旅游发展,护航游客安全,从“手动点单”到“智慧感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服务中崭露头角,气象服务为公众出行写下越来越密集而温暖的注脚。

  浙江推出了涵盖公路、内河、海上的气象安全导航服务,基于用户位置和需求实时推送个性化提醒信息。江苏打造集智能观测、预报、服务一体的“智慧交通气象”,构建交互式服务网络。南京气象联合园林部门开展柳絮精细化预报服务,市民随时掌握54条重点道路的飘絮状况。北京公众可通过“休闲天气”快捷查询景点天气预报和实况,实现特色休闲指数私人订制。福建“知天气”移动智慧气象服务App,实现气象服务产品向智能生产、双向互动、集约化转变。天津市民只需进入微信公众号,即可实时查询所处位置附近的积水情况与趋势,避开路途中的积水点。 

  气象,护佑着一次次化险为夷的惊险时刻,映照着赋能生态旅游和小康社会发展的民生底色。

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气象局在独库公路乔尔玛路段建立两个交通气象站杨锐摄

(责任编辑:颜昕)



专题 更多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