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深度
倾注一片心 守护一座城
——智慧气象服务保障大城市规划治理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1年11月16日14:40

  中国气象报记者 段昊书 谢丽萍 谢盼

  现代化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是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一个缩影。能否将它建设好、治理好,考验着执政党人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工作,他曾提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

  人口稠密、经济活动集中、小气候环境独特、致灾风险复杂……大城市作为天气气候事件的敏感地区,气象服务是守护其“岁月静好”的重要一环。当台风登陆,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何以安然无恙?当民生所需碰撞绿色减碳,气象服务如何找寻平衡点?当“未来之城”画卷铺开,需要凝聚哪些气象智慧?答案,全在这里——   

  保安全:担当城市运行的风险先知

  从共产党人接手治理大城市之初,气象服务就被视作管好城市的必要举措。

  1949年3月,胜利的曙光划破夜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在这次提出“进京赶考”的全会上,毛泽东主席指出,从现在开始,党的工作重心要由乡村移到城市。在这前后不到一年时间里,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回到人民手中。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4天后,时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陈毅和副主任粟裕共同签署的“军事管制委员会第一号命令”,就是接收位于大西路377号的原国民政府上海气象台。   

  在上海气象博物馆,收藏着一幅1879年的台风眼手绘结构图。台风,一直是这座大都市需要直面的“不速之客”。

  2020年8月,台风“黑格比”来袭,上海全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城区最大阵风达到10级。不过,如此强的风雨却没有影响“魔都”的安全运行。

  这一切,得益于上海智能网格预报、气象预警智能分区发布等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2019年研发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气象先知系统已作为“上海市城运系统”的核心专业支撑系统,全面融入“城市大脑”!

  那一夜,上海市防汛信息中心主任黄士力和同事紧盯大屏幕,留意“黑格比”可能给城市带来的威胁。在屏幕上,全市800多处实时监测设备、50个易积水点视频监控以及1.4万个小区物业经理的报送信息均可实时查看;抢险人员、车辆调度一键发布!

  从过去的天气专报,到将“风暴潮洪”四大致灾因子与应急响应各环节相结合,这是气象服务从深入到融入的关键一步。黄士力举例说,大功率抢险泵车是防汛防台风的重器,但它的调度部署却曾是痛点。若在出险后再行调度,时常会加剧交通堵塞。如能预知气象风险,提前部署泵车,就可将致灾风险大大降低。

  通过“气象先知”,气象服务信息不仅是气温、降雨、灾害性天气何时来临等,更纳入城市安全运行的各类应用场景。譬如雨天地铁客流量增加了多少、低洼路段两公里内可以抽调多少台排险设备、台风来临前市内有多少高空作业人员……依托该系统,“+气象”的理念深入人心,城市内涝精准预测、建筑工地安全跟踪、人体健康精细服务等不再受困于资料与数据的不足。

  在深圳,气象部门利用特区发展优势,与相关高校及国内顶尖科技公司密切合作,将人工智能等引入城市精细化预报当中,并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化管理体系;在重庆,智慧气象“四天”系统入驻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与18个部门、106种数据实现共享交换,智慧气象产品一键式赋能城市治理。

  与城市肌体有机融合的智慧气象,是确保大城市“大险无大灾”的关键!

图为上海市城运部门运用气象数据进行精细化管理

  破难题:做城市精细治理的绣花针

  气象服务保障大城市运行,不只局限于防灾减灾。在水电气暖供应、城市交通、生态治理、快递服务、文化休闲活动等方面,都对气象服务提出更迫切、更精细化的需求。

  1949年之前,京津等大城市都未实施集中供暖。北京全市以分散锅炉供暖的建筑面积仅占当时全市建筑面积的5%。每年冬天,都有冻死人的消息见诸报端。上世纪50年代,鉴于能源奇缺,在参考气候专家关于秦岭-淮河气候分界线判断后,周恩来总理主持划定了北方集中供暖区,让北方城市居民不再苦于严寒。

  近70年过去了,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背景下,要将民生所需与生态文明同抓并重,“看天供暖”就成为不少大城市的选择。

  “根据气候和温度实际情况,科学适时启动或停止供暖时间”,这句话已写入了天津市政府的工作报告。但城市供暖气象服务远较之细致、深入。在这座城市,气象部门与财政、电力、能源等部门合作,推动“智慧气象”与“智慧热网”相融合。不单是气象数据,包括建筑物结构、管网条件等也一并纳入计算机模型。最终拿出的,是一份精细至每个小时供水温度的科学建议。

  精细到每1℃的服务,就让寒潮来临时不会无暖可供,也令气温回暖时不至浪费能源。   

  广州市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与城市网格化治理工作的融合,在国内堪称典范。在番禺区,十余个部门的数据、1200个“天眼”摄像头资料都与气象预报信息有效叠加,因而在轨道交通、旅游服务、保障大湾区互联互通等方面产生更大效益。一个小小“停课铃”App,巧妙解决了长期困扰教育部门“遇到怎样的天气可以快速通知家长停课”的难题;一套为长隆旅游度假区订制的气象服务系统,除了保障安全以外,还能用于预判开闭园时间、调整经营策略,产生经济价值。

  近年来,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城市气象服务的外延不断扩张、内涵不断丰富。

  预警信息精准投送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飘絮预报、花粉气象指数、蚊子出没预报等贴近都市生活……智慧气象正用心服务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

图为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绘蓝图:协助规划绿色安全之城

  要想降低城市安全风险、融入精细治理,从源头介入,才事半功倍。

  距离西柏坡200多公里外,名为雄安新区的“未来之城”已全面进入开工建设阶段!但如果把时间倒回到两年前,不少人疑问,雄安新区何以“静悄悄”?

  现在,答案揭晓:首先以足够的耐心,做好城市规划!

  “系好新区规划建设的第一颗扣子”,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规划雄安新区的重要指示。   

  2017年4月10日,在中央设立雄安新区的决定对外公布仅10天后,一篇《分析气象条件为雄安建言》的报道刊发,呼吁在规划时要重视白洋淀气候调节作用、布设通风廊道,避免雄安患上气候环境的“大城市病”。气象专家的声音得到中央领导人关注,气象部门得以提早介入新区规划当中。“建设城市通风廊道”“构筑现代城市安全体系”等工作,明确由气象部门参与。

  正因如此,如今人们看到的雄安,蓝绿生态空间占比超过70%!林淀环绕、城绿交融的图景正在变为现实。而包括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数据等,都成为相关规划的重要支撑!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中。北京气象部门提出的“构建通州区及周边通风廊道系统”“为城市形态、绿地、水体及开敞空间分布等提出规划”等建议,被决策部门采用并实施……

  除了在规划阶段担当决策参谋以外,在建设过程中,气象服务也扮演重要角色。

  朱淼淼,雄安某重点在建工程项目经理。每天早上,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手机,了解工地天气实况及预报情况。6月11日,雄安最高气温突破34℃。一旦工地环境气温超过“警戒值”,他就要把工友们喊下来,防止中暑。这些气象数据,从常规天气预报中是难以获取的。

  目前,气象部门正按每平方公里建设一个工地自动气象站的标准“布网”。这些数据实时上传“雄安气象大脑”,再通过智慧工地气象服务系统,将结合工地具体环境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精准投送至相关责任人手中。

  最令朱淼淼等建设者警惕的,则是强对流天气!为此,3部最先进的X波段相控阵雷达入驻雄安,精准捕捉临近的风险。结合智能网格预报、睿图预报模式等技术,气象部门提供的未来2小时逐分钟预报预警产品,让雄安建设者心里更有谱。

  在通州,气象智能灯杆的实时数据接入了城市大脑智慧管理平台,连60米塔吊上都搭建了SKY微型气象站,气象服务已深入城市建设的“毛细血管”!

  据了解,在这些新建大城市的规划建设阶段,气象服务都成为了重要决策依据。

  预知灾害风险,融入精细治理,介入科学规划!聚焦大城市发展,气象服务密切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守护一座城,需要科技与智慧,更需要全身心投入的热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图为深圳地铁专项气象服务系统

图为高铁雄安站工地气象监测设备

  (卢健、冯子晏、王天巍、蒲希等对此文有贡献)

  (责任编辑:颜昕)



专题 更多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