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微聊天
群体有特殊性 服务需要针对性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0年11月26日09:16

  一直以来,打通预报预警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是防灾减灾关键环节。而就在这一公里上,信息接收个体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障人士为代表的特殊人群,在理解气象信息,或运用智能技术接收信息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按照“木桶理论”,一只水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近年来,多地气象部门聚焦“补短板”,对特殊人群的气象服务工作给予特别关注。譬如为听障人士制作手语天气预报节目等。细微之处见真情,这些带着暖意的气象服务,得到广泛好评。

  放眼全国,针对特殊人群的气象服务工作仍任重道远。譬如,在今年汛期,一些地区就出现过空巢老人在村里组织撤离后,又私自返回居所的情况。要想进一步增强气象服务的有效性,真正解决特殊人群接收气象信息的难点与痛点,既要有类似开设手语气象节目的创新性,也要因地制宜增强“一事一案”的针对性,将个体的特殊性考虑得更全面一些,气象服务才能真正广惠民生。

  值得关注的是,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对于我们围绕特殊人群开展的气象服务,便是一个重要启示。

  只有真正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解人民之所困,才能将气象防灾减灾的短板一一补上,不让任何群体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掉队,使气象现代化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个人。

  (作者:刘若馨 段昊书 责任编辑:栾菲)

  



专题 更多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