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汛期“大考”彰显气象“硬核”担当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10月28日21:39

  今年汛期,很是不寻常。

  降水不寻常——34场暴雨来势汹汹,在华南发威,在东北“逞凶”,偏偏绕过长江中下游导致“汛期反枯”的罕见现象。

  热不寻常——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综合强度达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最强。

  风不寻常——极端风雹、龙卷风频发,台风虽少却个个“路子野”,风雨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而气象服务一如既往:提前勾勒出的汛期气候趋势,在一次次滚动预报中更加清晰,支撑决策从未雨绸缪地布局到有的放矢地细化;灾害性、转折性天气来临前,气象预报预警跑在前面,为生命开路,为生产抢出时间。

  但“一如既往”也只是“看似寻常”——

  风雨无定“利器”筑坚堤

  24小时暴雨预报TS评分达0.22,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1%,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至42分钟,均高于过去3年平均值;台风24小时平均路径预报误差为69公里,较去年平均提高8%;全国汛期气温和降水气候预测评分分别为74.9和93.4分,超近10年平均值4.3和6.6分;省级降水气候预测评分为78.7分,历史排名第一……

  单看这些数字恐怕很难意识到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但如果换一种说法——

  5月21日至6月21日,广东省清远市暴雨如注,当洪水围困伦洲岛、倒灌进飞来峡镇,分镇点对点“叫应”为被困的两千余名群众锁定救援黄金时间;6月6日,一夜暴雨,福建省南平市富岭镇主要河道水位暴涨,超过2019年“7·9”洪灾,在及时的精细化预警加持下,危险区域的262人安全转移、无一人伤亡;6月11日凌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再次出现降水,浪平镇茂龙村不稳定斜坡监测员唐甲河根据气象预警,在泥石流“吞没”房屋前五分钟“抢”出3户13名群众……这是对降水更加敏锐的预见,为防灾避险赢得了时间。

  6月23日16时至24日凌晨,湖北中东部出现大范围雷暴大风天气,气象部门精准预报大风移动路径和暴雨强度变化,预警信号命中率达100%,预警平均提前量达33分钟;台风“轩岚诺”行至台湾省附近“V”字型急转北上,却早在气象部门预料之中——风雨来袭前,浙江沿海万余艘渔船和千余名海上养殖人员已顺利回港;9月12日,台风“梅花”开始影响江苏各地,气象部门强化防灾减灾的同时,加密风电服务频次,为海上风电满额发电提供助力……这是对风更加精准的洞见,为趋利避害抓住了机遇。

  而支撑着气象部门把脉天机,分区域、分灾种精准预报预警的是科技“利器”:基于自适应集成的智能网格短中期降水预报技术,集成各家模式之所长,为强降水的准确预报提供客观依据;日益成熟的流域强对流预报预警技术和中小河流面雨量预报业务,有效支撑了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气象卫星俯瞰风云变化,不仅成为强化短临监测预报预警的定量支撑,更助力预报员精准“解剖”台风三维结构、预测风雨影响……

  “硬核”技术和“拳头”产品通过各类系统平台,在各级气象部门应用:中国气象局短临预报业务系统(SWAN3.0)综合显示多源数据,直接对接国省市县四级短临业务;雷达拼图系统V3.0让全国业务雷达组网拼图产品频次由10分钟提高至6分钟;“风云地球”业务平台实现卫星资料在国省市县的贯通应用……

  各地气象部门也有自己的“看家法宝”:或强化攻关力量,搭建本地化数值预报模式;或融合多源数据,自主研发对流、卫星外推等预报产品和强对流识别预警系统;或借力政府,推动气象服务融入数字化平台;或强化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运用,因地制宜优化调整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标准……

6月15日18时,受连续多日强降水影响,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境内西江水位上涨明显,并超过警戒线。江口街道派出14艘冲锋舟,作为免费水上巴士,接送居民。黄瑛居 摄

  当然,每一柄“利器”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背后必然是深谋远虑,久久为功——

  众智汇聚同心铸“利器”

  如果预报有编年史,7月20日13时,中央气象台发出的这个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足以记上一笔——这不只是一个非常规时间升级的预警,更是第一次出现了龙卷风防范提醒。而当天,江苏多地遭遇多次龙卷风天气。

  空间尺度极小的龙卷,对现有的气象监测网来说,不啻于“网眼中的小鱼”。这次影响苏皖鄂赣湘五省的强对流天气能被成功“捕捉”,离不开中央气象台和江苏省气象台的强天气业务专家连日来的隔空会商、协同应对,更离不开国省两级强天气预报团队对龙卷风预报预警科研攻关的稳步推进。

  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上,气象科研攻关既是制度优势的受益者,也是发扬者。

  一直以来,气象部门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把科技创新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深耕气象雷达、气象卫星、数值预报、气象信息等核心技术,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去年,中国气象局接连出台强对流(大风)、龙卷风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流域气象保障能力,及西南、东北地区业务科研能力提升等十余个专项工作方案,为业务提质增效指明了发力点;今年,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提升又有了新的抓手——“质量提升年”行动。

  从国家级到地方气象部门,从高校、科研院所到企业,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凝成一只只无形的手,又攥成一个个拳头。

  它们朝着“卡脖子”难题的薄弱点突破——

  瞄准数值预报模式研发与应用,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联合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气象部门,开展高时空密度、多源资料的同化技术研发,发展对流尺度集合预报业务系统,初步完成CMA区域1公里分辨率、逐小时同化预报系统建设,为全国强对流、短临天气监测预警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聚焦短临监测预报预警,在雷达、遥感等新资料应用的加持下,分类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技术,下击暴流和龙卷等强致灾性强对流识别技术等在反复打磨中日益精进,推动了一系列客观产品的自主研发和业务落地;深耕流域气象预报服务,国家气象中心联合七大流域气象中心全面升级全国江河流域面雨量监测预报,修订七大流域面雨量监测预报业务规范,构建国家级-流域级-省级流域面雨量业务“一张网”……

  它们朝着观测预报服务互动联动的“堵点”精准发力——

  现阶段,基于气象雷达、气象卫星、数值预报、气象信息“四根支柱”的全业务链条协作机制已初具雏形,初步形成了观测、预报、服务主动、互动、联动工作机制。遇有重大天气过程,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等积极与中央气象台联动,加强对受影响地区气象部门的支撑,并根据需求开展风云气象卫星加密观测,强化雷达资料应用联动,开展灾害性天气综合研判,提供最新实况业务产品,及时复盘并优化数值预报模式。

  而所有力量之所以能往一处使劲,是因为抱着同一个朴素却坚定的承诺——

  人民为重初心汇同心

  8月1日6时,辽宁绕阳河溃口,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区和下游公路一片汪洋!湍急河流的冲刷下险情持续升级。

  这是水的考验。

  7月以来,极端连晴高温天气笼罩山城重庆,高温、干旱、疫情同时来袭,多个区县更有火光燃起。

  这是火的淬炼。

  封堵溃口,刻不容缓!辽宁省气象局即刻进入绕阳河流域防汛抗洪抢险气象服务特别工作状态,前方,盘锦市气象局局长赵志刚成立绕阳河防汛气象保障小组,直奔一线;后方,省气象台台长陆忠艳带领汛期气象服务青年突击队员开展专项服务;更远的后方,国家级业务单位严阵以待,随时应需出战……连夜奋战,人人双眼布满血丝。6日18时20分,溃口终于合龙。

    开原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在8月3日晚至4日凌晨暴雨期间,多次通过电话告知挠贝村雨情实况和预报信息,为群众转移工作提供支持。高飞 摄影

  护佑民生,重任在肩!重庆市气象局密切跟踪天气形势,滚动监测预报预警,与相关部门加密会商研判;下沉城市疫情防控一线;更在山火燃起之时挺身而出,成为抗险救援防线不起眼却不可或缺的砖石:不眠三个昼夜,用无人机寻找疑似火点;坚持“一时一报”,守着便携式应急观测站彻夜未合眼;背着重达15公斤的设备,手脚并用艰难地爬到半山坡开展火点气象监测……气象工作者和这里所有人一样,尽己之力守着山城度过了这个艰难的夏天。

  夙兴夜寐,爱岗敬业,冲锋在前,担当作为……这只是这个汛期的两处剪影,却仿佛能透射出所有一线气象工作者的精神光辉。

  若把目光从汛期业务一线上抽出来,投放到更广阔的时空中还能看到:有人深夜伏案,带着红血丝的眼睛紧盯工作台屏幕上不同气象要素分布图,投身于利用风云四号B星撬动东北冷涡预报预测“关口”的众多试验之一;有人凌晨不眠,分析来自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的15组观测数据,这是他们“捕捉”西南涡第13个年头的平凡一天;有人千里追风,近距离描摹台风卷起的大气风场信息……他们奔波在一条注定不短也不平坦的路上,上下求索,为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寻找一个答案。

  水火之间,山高路远,愈显初心弥坚。

  (卢健、陈丹丹、敖银银、姚梦圆、张晓晨、陈晓颖、罗澜、蔡冰、蒲希、简菊芳、谷星月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叶奕宏 责任编辑:包宁)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