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开启新的五年履职,与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共同见证——
全过程人民民主 让更多改变发生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3年03月02日08:25

如果说,在过去五年里,每年的“两会时间”是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具象意义上的“高光时刻”,那么在剩余大约97%,那些媒体闪光灯不那么密集的时刻,我们感受到了另一个低调但却更有力量的词——“变化”。

变化,正在一点点发生。

看,双碳目标提出后,碳排放正由“估算”走向模型“精算”——

“自从我们回复了您的提案后,一年多来,我们有16个城市开展了大气温室气体以及海洋碳汇监测试点。”2022年年底,生态环境部工作人员介绍提案办理情况时说。

2021年12月,中国气象局建成自上而下反演大气二氧化碳源-汇变化的监测系统,系统核心数据便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建设的59个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站。

“响应”,来自呼吁。2021年3月,一份“建设碳中和科学监测评估体系”的提案,被张兴赢带到全国两会。

此前,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提出,如何科学监测和评估我国各地、各行业的碳排放核算结果及减排效果?张兴赢在提案中给出方案:统筹现有观测站,加快研发同化模型,合理新建观测站。

很快,这份提案交由生态环境部会同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气象局和财政部协同办理,同年4月,科技部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就科技立项进行研讨。

一边,是相关部门从函复到采取行动,“速度很快”。另一边,是提案发起人张兴赢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双碳专题调研,起草主笔、提交报告。无论是承办单位还是发起委员,都在同一频道上让改变高效推进。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这里的“变化”,与一个内陆湖面积缩减的精准治理有关——

2022年9月20日,随着一声令下,滔滔黄河水通过闸门向岱海方向奔涌而去。岱海湖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全线通水。

说起科学开展岱海湖生态环境修复,不得不提的是2020年年初一份关于“实事求是科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建议。“通过调研,我们详细阐述了岱海湖半个多世纪以来生态环境变迁规律,‘揪出’了岱海湖湖面逐年萎缩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变化。”作为调研组组长和提案人,张兴赢介绍。

在后续的回访中,张兴赢很高兴地看到,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当地政府精准施策。

改变的,还可以是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科学理念的认知。

“您曾经呼吁对巨灾保险进行立法,有何进展?”“是如何前瞻性地提出相关建议的?”从去年开始,张兴赢“意外”地收到许多媒体记者发来的回访问题。追踪的,正是他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关于高度重视和防范气候变化引发巨灾风险的提案”。

事实上,在2020年提出这份提案后,从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到2022年南方超长“待机”高温,全球变暖及其影响下的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地在身边发生。

提出这样有一定“预见性”的建议,张兴赢希望能为国家治理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目前,从已经发布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和已基本完成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到正在制定中的《自然灾害防治法》,防范气候变化引发巨灾风险的相关工作正逐步提速。

“这是一种高效的民主。”回顾五年履职,张兴赢一共提交了14份提案,全部被全国政协审查立项,并且100%得到承办部委的回函办理。实践中,张兴赢对于全过程人民民主也有了深入的理解,委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汇集一线需求,通过一份份科学翔实、可操作性强的提案,可以高效推动政府科学决策。

也正是在这样的科学决策之下,更多可见可感可触的变化不断发生。

如果说“让改变发生”是张兴赢履职的A面,那与之对应的B面就是,他对一项“委员方法论”的持续探索:如何才能做好一名政协委员?

无论“开放”“学习”,还是“思考”“表达”都是答案的关键词。不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桥梁”二字。

2021年4月23日,张兴赢委员(左二)考察上海宝武钢铁集团“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张兴赢说,他要做各方声音和国家治理间的桥梁。作为具有气候变化专业背景的政协委员,张兴赢向记者提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工厂关停当然可以彻底减排,但百姓吃什么呢?

他认为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是:“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都是其中一个链条。因此,不能片面地只关注某个环节,也要通盘考虑前后左右。”

从实践来看,当“桥梁”的一边能够容纳各方声音,找到“当前时代最适合的解决方案”,“桥梁”另一边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也能更加科学高效。

张兴赢说,他要做国家政策和媒体、公众之间的桥梁。

在这次采访中,“记者”二字出现了15次。这大概归因于张兴赢对传播理念的认同:“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不能说只自己理解提案背后的逻辑,在更广泛的群体中把观点和事实传播出去也同样重要。”

而与张兴赢有关的两会报道,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甚至是Vlog,在过去五年也实现了多次“出圈”:他曾以全国第一个特邀委员记者的身份出镜,让两会叙事更加生动有趣;他与摄像机前的美国记者聊中国的蓝天白云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生动实践;他也曾因记者笔下细腻记录的“背着大大的双肩包”“挤地铁”打动公众……

“不同的媒体代表不同的传播渠道,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叙事方式。方式对路,才能更好地把政策理念传递给大众。”这是张兴赢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朴素理解和实践。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中,作为一名连任委员,张兴赢将从农业界别走向新成立的环境资源界别,这也正是他的专业领域和长期致力关注的领域。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加强城市气候适应能力的建设,能源转型中如何让新能源更多更快地替代传统能源?这些是全球变暖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去年5月张兴赢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业务科技一线调任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后一直思考的问题。几天后,张兴赢将带着他的思考和方案,走向环境资源界别为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的现场。

我们期待他的声音,也期待我们身边更多改变的发生。

(作者:卢健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