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中国气象报评论:将防汛重任扛牢在肩落实在行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3年03月31日07:46

中国气象报评论员

未雨绸缪早当先,居安思危谋长远。3月30日,中国气象局召开全国汛期气象服务动员电视电话会议,正式吹响防汛“冲锋号”。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我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汛期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防灾减灾形势严峻。眼下,多地提前入汛,复杂严峻的天气形势初见端倪——上周,南方地区出现今年首次区域性暴雨和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北方地区遭遇今年最大规模沙尘侵袭,严重干扰人们的生产生活。此时召开全国汛期气象服务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对打好今年防汛减灾主动仗至关重要。

面对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先人一步、快人一拍”,以响鼓重槌之势抓好汛期气象服务。

要深刻认识做好汛期气象服务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多次围绕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和“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各级气象部门要充分认识气象工作不仅是服务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而且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各行各业趋利避害、促进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气象灾害的影响更具复杂性、放大性、全局性,要把工作考虑得更长远一些、把困难估计得更严重一些、把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坚持底线思维、立足极端情况,统筹发展和安全,将做好汛期气象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

要紧盯核心环节磨砺“内功”。气象工作处于灾害防范链条中的第一环,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作为防灾减灾的“发令枪”,必须响在灾害来临前。各级气象部门要锚定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以“质量提升年”行动为抓手,不断磨砺“内功”,集中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提高对天气气候形成机理和变化规律的科学认知;继续强化气象卫星、气象雷达、数值预报、气象信息“四大支柱”在汛期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坚持“分流域、分区域、分灾种”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分时、分区、分强度”的预报预测能力和水平,推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转型发展,抓住重大灾害、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对象等“牛鼻子”,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要谋新求变寻找突破。做好汛期气象服务,不能只靠经验,更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各级气象部门要把做好汛期气象服务保障与即将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相结合,与中央大兴调查研究的决策部署相结合,与气象系统“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深入基层、沉到一线,扎实开展调查研究,主动了解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注重融入式服务、内涵式服务、个性化服务、问效式服务,紧盯高风险、高敏感区域,优化递进式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流程,针对高级别预警及时叫应各级防汛负责人,有效延长防范应对窗口期,向服务要效益。同时,进一步深化主动、互动、联动工作机制,强化“上下游、左右岸”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加强同相关部门的联合调研、联合部署、联合评估等工作。

满弓紧弦,击鼓催征,让我们以“时时放不下心”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打赢今年汛期气象服务硬仗!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