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返航 创造我国单次内陆冰盖考察最长时间记录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3年04月06日20:26

4月6日,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以下简称“考察队”)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标志此次南极科考任务圆满完成!

本次科考是我国第三次实施“双龙探极”,考察队于2022年10月下旬出发,共历时163天,行程6万余海里。主要围绕南大洋重点海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与反馈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考察工作,经过5个多月的现场作业,顺利完成南大洋有关海域和南极大陆有关区域的调查任务,以及中山站到南极冰穹A断面所有站点的冰雪环境监测、天文观测和伊丽莎白公主地等区域的冰下地形探测,组织实施了多个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同时,完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

图为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南极昆仑站合影 冯麓 摄影

其中,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田彪已完成南极内陆“东南极冰气相互作用观测与模拟研究”与“南极内陆大气环境观测技术试验”两个核心考察任务,并随“雪龙号”返回。据田彪介绍,2022年12月12日,昆仑站队成员从内陆出发,并于2023年2月25日返回中山站。我国实现了同一次内陆考察完成中山站-Dome断面所有站点(中山站出发基地、泰山站、昆仑站、格罗夫山)的考察,共计76天的考察时长创造了我国内陆考察历史上的单次内陆冰盖考察最长时间纪录。

图为科考队队员在南极泰山站释放 GPS 探空气球 冯麓 摄影

南极内陆科考期间,基于便携式自动气象站,考察队开展了中山站-Dome A断面7台服役气象站标校观测,评估气象站的运行状况,提升监测数据质量;为获取部分气象站点及其周边范围的高精度正射影像,于沿途执行无人机飞行作业20余次;克服南极内陆冰盖强地磁干扰,释放GPS探空气球12次,成功完成相关站点无人机大气垂直廓线和低空大气特征的测量工作。

围绕南极内陆大气本底观测技术试验任务,使用苏玛罐及气袋,每间隔约300千米进行大气采样,在沿途断面、泰山站、昆仑站开展了相关大气本底观测试验;完成在泰山站低温环境下大气成分观测系统的安装及稳定运行试验。通过仪器在线连续观测、气瓶采样及无人机大气垂直廓线监测等多种方式,为进一步探讨南极近地面相关大气成分浓度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差异、分析其浓度变化的关键影响因子提供数据支撑。此外,围绕东南极冰盖冰气相互作用观测与模拟研究目标任务新架设Panda-700、格罗夫山、Panda-60三个自动气象站,进一步扩展了我国自动气象观测的覆盖范围,增强了站网监测能力。

图为田彪在昆仑站开展无人机大气特征垂直廓线测量 潘洪帅 摄影

据悉,考察队中共有四名队员来自气象部门,除田彪外,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赵守栋、来自甘肃省气象局的韩步龙和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的牛斌将继续在中山站及长城站值守,执行为期一年的常规气象观测任务。

(作者:张艺博 责任编辑:徐嫩羽)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