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竹笋种植基地总经理杜琼:巧用温度 让竹笋在寒冬破土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02月02日07:48

雷竹笋,又名雷公笋、雷笋,因早春打雷即出笋而得名。然而,在春季来临前的数九寒天里,重庆市大足区龙水镇却有大量的冬笋正在火热上市,这是怎么回事呢?

1月24日,在龙水镇雷竹笋种植基地,满山竹林间,笋芽冒出土层。一大早,就有笋农冒着小雨来到竹林,寻找已经成熟的竹笋。他们看似不经意地在竹林里漫步,却不时通过蛛丝马迹精准判断地面下是否有竹笋,再用笋撬掘个三两下,一颗颗壳薄、肉肥的雷竹笋,就被完整地挖出来了。

“其实,这个季节能长出竹笋,就靠这些不起眼的“壳壳”了。”中农竹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杜琼告诉记者。

这些“壳壳”就是给竹林覆盖的保温层,它能起到“棉被”和“电热毯”的作用,覆盖之下产生足够热量,雷竹就会提前出笋。最上面的“棉被”由谷壳、糠壳构成,厚度达18厘米,能够保温;下面靠近土层的“电热毯”则是发热层,不同于以往使用麦灰,今年基地首次使用菌渣,将废弃的菌棒处理后作为发热层材料,不仅升温效果更好,到了春季还能就地转为肥料继续使用。

1月30日,杜琼(左)和大足区气象预报员沟通即将到来的降温对雷竹笋的影响。 图/文 郭若水

得益于保温层,即使是寒冬,基地的地面温度也能维持在22℃至25℃,使得一般要在3月才能出土的雷竹春笋提前破土而出,填补冬季竹笋市场的空白。可控和平稳的温度,也使得冬笋不像春笋在雨后“疯长”,而是以稳定的速度生长。

雷竹原产地在浙江,冬季一旦出现降雪,竹子很容易出现雪后倒伏折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016年底,从小生长在浙江宁波的杜琼,跨越近两千公里来到大足调研,她发现这里冬季霜雪较少,能够解决冬季降雪对雷竹的“灭顶之灾”;大足区冬季最低气温平均为5.6℃,能够规避低温造成笋尖冻坏的风险;雨量充沛,适宜雷竹生产,而独特的山地地形,也让雷竹根系害怕积水的问题迎刃而解。于是,她在这里安了家。

身为新农人,杜琼明白农业虽然是靠天吃饭,但科学“看天”更为重要。

2022年,重庆遭遇罕见的连晴高温天气,多地土壤退墒明显。杜琼安排基地及时关注气象预报信息,抓住每次降水时机,提前为基地内的16个鱼塘和一个自建小水库蓄满水,以保证雷竹种植用水。

大足区气象局的农业气象服务人员多次深入基地,了解雷竹生长情况,并提供雷竹种植气象服务专报,内容涵盖天气信息和生长过程中如何应对灾害性天气的建议。针对短时强对流天气,基地负责人和技术人员的手机号码都已纳入重庆御天·智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如今,一片片雷竹已经成为当地的大产业,可谓绿山富民两相顾。杜琼介绍,雷竹产业的发展,已累计带动当地504户农户1800人次就业,村民的家庭年平均收入比以前增加一到两万元。

新年伊始,身为大足区政协委员的杜琼,对于未来如何更好发挥竹林的效益,有了更多想法。“下一步希望和气象部门开展更多的合作,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开展林业观光体验、城郊休闲康养等特色活动。”谈到未来农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杜琼信心满满、期待满满。

(作者:郭若水 何宛玲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