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全国两会之声丨以气象之力赋能和美乡村建设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03月07日08:49

编者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眼下,春耕春播次第展开、农货特产远销各地、乡村旅游热闹红火、绿水青山成色更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每个环节都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需求和更高要求,需要我们久久为功,高质量做好气象保障服务。本版集中展示全国人大代表关于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思考和建议,给气象工作以启迪。

全国人大代表汪玉成:气象助力“土特产”成为致富新产

“可以通过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实现农业产业的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安吉以白茶闻名,具有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特质与优势,可以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将产业园建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打造科技创新与人才集聚的安吉样板。”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再次将目光聚焦乡村“土特产”。

一方水土产一方物。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依靠“两山”理论的创新实践,安吉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成功获得“中国白茶之乡”“中国第一竹乡”等美誉。

安吉白茶久负盛名。2023年安吉县乡村产业新增亿元以上开工项目13个,作为主导产业的安吉白茶产量达2300吨,产值达35.88亿元,帮助全县农民人均增收9960元。汪玉成表示,首创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气象观测站布局日益完善、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逐步开展……多年来,气象部门对安吉白茶的服务愈发精细、全面。

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和平镇,西苕溪航道碧水连天,与美丽乡村相互映衬。 图/吴拯

数据显示,在浙江省,通过气候品质认证的农产品更受消费者欢迎,附加值可提高10%以上。安吉县天荒坪镇天池茶场生产的安吉白茶,是全省首批进行气候品质认证的农产品,在通过认证当年,助力茶农增收20余万元。

同样,在安吉,一根翠竹能撑起百亿产业。汪玉成是土生土长的余村人,对家乡的土地和人民情感深厚。面对近年来毛竹产业发展低迷,在几番深思熟虑后,他带领村民对山林进行整体规划,创新发展生态竹笋、中草药、食用菌菇等林下经济,并通过电商平台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帮助每亩林地每年增收约4000元。

“天气气候对于竹产品的生产及粗加工影响较大。”汪玉成表示,毛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气象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光照、温度、降水等都会影响林下种植菌类和药材的品质”。他希望气象部门能够更加紧密结合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生长周期,进一步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时效性。

在全球变暖下,极端天气频发。汪玉成希望气象部门能够将预报预警信息以更加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精准推送至茶农手中,更好地帮助他们在灾害性天气到来前做好应对准备,减轻损失。

此外,汪玉成还重点关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先行示范建设等问题。他建议,在加强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加大全域乡村运营支持力度,让和美乡村建设成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基础的实践路径。(作者:刘丹)

全国人大代表林华忠:推动气象深度融入全域旅游

“全国最美渔村”——澳角村,地处福建省东山岛东南隅,三面环海、四季常青,冬暖夏凉、终年无霜,成为朋友圈里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澳角村全域旅游有着季节性较强的特点。夏秋季是游客出行的首选,而冬春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出海不便,游客就会少很多。”全国人大代表、澳角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林华忠说,尽管如此,今年春节期间,澳角村日均接待游客2000人次,民宿、游艇、餐饮业业主每天依旧忙得热火朝天。

据统计,2023年,澳角村接待游客量达15万人次,人均纯收入达5.8万元。

如今的澳角村,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澳角村积极转化形成发展优势。”林华忠介绍,近年来,澳角村整合“龙虎狮象”滨海旅游资源,打造了妈祖文化公园、电商旅游一条街等旅游景点;配套游艇10多艘,供游客体验从捕捞、海钓到加工烹煮的全过程;培育渔家民宿50家,满足游客多样化住宿需求;引进县文旅集团投资2500万元建设兴海大道提升工程,打造澳角全域旅游。

气象也融入澳角全域旅游发展。“当地民宿老板、船主会主动向游客提醒旅游天气情况,让游客减少‘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遗憾,成为游客安排行程的关键参考。”林华忠说。

据悉,东山县气象局和当地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互联互通机制,建设海洋牧场气象监测系统,提升海上大风、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在台风多发季开展直通式服务,有效减轻灾害性天气对旅游安全的影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对高质量气象保障提出更高要求。”20多年来专注乡村振兴的林华忠有着自己的思量,“乡村旅游要想发展,游客的安全感、舒适感就要得到充分保证,这就意味着要紧盯薄弱环节,强化提升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未雨绸缪做好汛期、大雾天气气象服务。此外,还需要保障当地村民的生活需求,进一步抓好农业生产关键期气象灾害风险的监测预报服务。”

今年全国两会,林华忠关注的话题依旧聚焦乡村振兴等领域,“我会继续和村民一起,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着力丰富旅游产品,把澳角村建设成为美丽、富饶的新渔村,让游客真正走进来、留下来、还想来。”(作者:吴卉 吴云宜 朱虹)

全国人大代表欧阳华: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气象护航

“留青山、保绿水、守净土。好生态‘筑巢引凤’引来了好产业,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说起带领村里致富的秘诀,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表示,生态立村是重中之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欧阳华以村里多年的发展经验为参考,提出了《利用生态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呼吁共同关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白塔村位于西渚镇西部,全村区域面积7.6平方公里。多年前,这里曾是贫困村,村民有时连电费都交不起;如今的白塔村,已建成南天竹、樱花、苗木、特色瓜果等八大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发展起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成为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知名的乡村旅游特色村,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大家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

对此,欧阳华表示,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村里的特色农林产业发展离不开气象护航。

“南天竹是我们村的特色产业之一,全村有70%以上的村民都参与种植南天竹,每亩年收入近万元。”欧阳华介绍,南天竹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长,适宜的天气条件至关重要,当暴雨、低温雨雪等灾害性天气来袭,提前做好防范准备能避免产生更大的损失。“希望有更多懂农业、懂气象、爱农村的科技人才到农村来,指导农民掌握更多的现代农业技术,学会分析和解决农产品不同生长阶段遇到的问题,掌握科学防范灾害性天气的方法,更好地避险增收。”

关于生态价值产品实现,欧阳华表示,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要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生态资源不仅为农村经济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如土地、水源、森林等自然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资源保障,还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和发展潜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近年来,白塔村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引进资金、人才,实施传统村落保护,特色田园、农民新区、文化乐园、名人文化走廊、村民健身步道等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有效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我们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更要发展绿水青山,让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生态的价值,通过充分挖掘生态资源优势来致富。”欧阳华表示,各地可以结合地方实际,将生态资源利用与新型产业、乡村旅游、历史文化结合,挖掘可以开展的新产业,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小而特、小而品、小而优”的高质量新业态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确保人民群众在丰富的生态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张娟)

全国人大代表韩秋香:盐碱地改造应用本报记者合理利用天气至关重要

韩秋香(左)调研作物生长情况 受访者供图

初春三月,气温回升,春耕备耕成为东北地区的“主旋律”。履职第七年,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营口市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韩秋香,今年依然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粮食安全上。

“能够以天气预报预警为先导减少灾害天气影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增收。”在一线调研中,韩秋香发现,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倒春寒、雷暴大风、冰雹、强降水、寒潮等天气对作物生长影响很大,“大家对精细化气象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她表示,气象部门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为农业趋利避害提供重要支撑,一些区域开展的农业小气候监测及点对点气象服务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韩秋香再次走进山东省营口市盐田复垦项目区,为她提出的《关于提高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作补充调研。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韩秋香告诉记者,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目前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约5亿亩,其中具有农业利用前景的盐碱地总面积1.85亿亩。

自2019年以来,营口市盐田复垦示范区积极推进盐碱地水稻适种,通过采取深耕松土、改造水利设施、分类施肥、优选耐盐碱作物等措施,在2023年创造了“当年试种成功、次年增产明显、三年再上新台阶”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新成果。

“今年全国两会,我想把成功改造的经验分享出去。”韩秋香说,“盐碱地改造应用,合理利用天气至关重要。试验田内耐盐碱地品种都是露天种植,气温、降水、光照等气象因子对作物生长影响较大。另外,对改良盐碱地作物全生长周期气象要素、土壤环境要素及作物长势等加强监测,可以科学验证盐碱地改良效果,为促进作物增产稳产提供支撑。”

韩秋香今年还同时提交了《关于发展榛子产业保障我国粮油安全的建议》,为解决中国“油瓶子”安全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和发展思路,“榛子含油量大,可有效补充我国油菜、大豆等油料作物‘供油不足’。作为果树,其占用耕地少也是一大优点。”

此外,韩秋香还重点关注加快肥料管理条例立法等问题,建议加强对农业肥料源头管理及全产业链规范化监督等,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助力。(作者:张娟)

全国人大代表杨恩兰:推动气象服务与植保工作深度融合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杨恩兰,带领站内农技人员奔走于辖区山乡田野,跟踪监测小麦病虫害和土壤墒情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对农户开展病虫害防治培训。

“六盘水市水城区位于'地无三里平'的贵州省西部,山地占97%,远远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区农业县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杨恩兰建议进一步加强全国农区鼠情监测网点建设,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杨恩兰告诉记者,每次开展鼠害监测前都需要确保天气条件合适,在连续的四天三夜中不能有雨,否则会影响老鼠活动,进而对鼠害发生程度做出错误判断。此外,病虫害防治也是农业防灾减灾、守护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一环,而提升病虫害防治能力需要气象部门的科学支撑。

“植保工作和气象关系密切,多项监测工作需要在特定的天气条件下开展。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监测仪,可以根据气温、湿度、风力等气象信息,对中心病株出现时间进行监测预警。我们再根据预警信息开展大田普查,提早喷洒药剂进行预防,将病害传播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杨恩兰说,基层植保队伍人手不足,如果没有监测预警仪器,病虫害大田普查和监测的工作量就会很大,精准度相对来说也比较低,“目前利用监测仪器开展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的成功率在80%以上,为我们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希望这项工作可以持续开展。”

贵州省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仅147.8米,地区之间的微气候特征呈现显著差异。其中,水城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时间也有所不同。

杨恩兰表示,除了马铃薯,还有小麦、油菜等大田作物同样面临病虫害威胁,“尤其是偏远地区,等我们发现的时候可能已经大范围发生病虫害,这时候再想防治就很困难了。”

基于此,杨恩兰认为,气象服务与植保工作需要深度融合,提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能力。一方面,进一步提高预报精准度,节约人力普查成本;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为更多大田作物提供定制化预报服务,更好保障粮食安全、服务乡村振兴。(作者:史光浩)

(责任编辑:颜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