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研发基于物联网支撑技术模式 升级“丰聆”小气候监测站
天津气象科技为农服务向“新”而行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04月23日07:39

近期气温回暖,天津市春季农业生产进入黄金期,津郊大地到处可见繁忙有序的生产景象。

4月15日,天津市气象局发布第一期《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专报》,结合近期气候特点为春耕春播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同时,市气象局针对近期气温波动大、降水少等气候背景,与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联合强化科技攻关,加强对无人机、遥感、图像识别技术在作物长势和产量预报中的应用,并研发了基于物联网支撑的技术模式,让春管向“新”而行,全力保障天津春季农业生产。

农业稳产增产,科技是关键。眼下,水稻育秧工作正陆续开展。宝坻区是天津小站稻主产区,今年首次大面积推广工厂化水稻育秧,此举不仅可缩短育秧周期,减少病虫害,保障秧苗成活率,还能节约劳动力。

天津市气候中心专门为此研发了一套基于物联网支撑的技术模式,将小气候与环境实景监测设备放置在育秧大棚内,利用水稻生长发育模型,对秧苗的长势开展动态预报预测,通过物联网智能调控技术,实现对育秧环境进行远程管理操控和自动温湿调控。这种“实时监测+动态管控”的模式,既满足了水稻育秧生长需求,又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成本,较以往通过人工经验来调控棚室秧苗的适宜生长环境更加精准高效,秧苗干尖现象普遍减少,水稻秧苗长得更壮更齐。

升级版“丰聆”小气候监测站改良了光强探测位置,增加了温湿度防辐射罩,提高了锂电池储蓄量,其便携程度、监测精度、待机时长都得以提高,预计今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图/杨莹 文/董朝阳

在物联网智能调控技术的支撑下,天津市气象部门连续三年为水稻种植提供适宜移栽期预报。市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刘淑梅介绍,水稻秧苗移栽最怕大风和降温天气,而培育好的秧苗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插秧。“为抢抓最佳时机,我们结合气候趋势预测提供适宜插秧期预报,再通过物联网智能调控技术调控育秧棚室温度,以达到控制秧苗生长速度的目的。”

相比农业大省,天津耕地少,劳动力成本高。为此,天津市气象局基于自主研发的“丰聆”小气候监测站,打造集“智能监测+精准预报+定制服务”于一体的气象服务新模式,并依托“云+端”智慧气象服务技术,实现基于用户场景的特色观测和个性化服务。据了解,该成果已在天津市春季设施农业生产中实现应用。

如今,“丰聆”小气候监测站再度升级,改良光强探测位置,增加温湿度防辐射罩,提高锂电池储蓄量,便携程度、监测精度、待机时长均有效提高。

“对于草莓、蓝莓这类经济作物,温湿度和光照极为重要,我们在新版‘丰聆’设备中增加防辐射罩,改良光照强度传感器。另外,太阳能板和锂电池更新换代,使充电效率和设备待机时间明显提升,连阴雨天的正常工作时长由3天提高到5至7天。”天津市气候中心工程师董朝阳说。

对于“丰聆”小气候监测站带来的好处,东丽区欣融格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邢万祥最有发言权。截至今年3月,他的西红柿大棚已装上“丰聆”小气候监测站一年了。如今,他种植的“欢坨西红柿”迎来了丰收季。

“设施蔬菜种植对棚室内的气象条件要求非常高,安装‘丰聆’后,棚内各类气象要素都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监控,可随时根据气象警告做出相应调控,既确保了作物健康生长,又节省了人力。”邢万祥说。

(作者:杨莹 柳芳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