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2022年亚洲气候状况报告》——亚洲气候变化影响正在加剧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3年08月02日08:01

2022 年亚洲气候状况特征

7月27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系列区域气候报告,其中《2022年亚洲气候状况报告》(以下简称“亚洲报告”)总结了2022年亚洲的气候状况、极端事件及其经济社会影响。

亚洲报告指出,2022年,亚洲温度持续上升,是有记录以来第二或第三热的年份;洪水和干旱交替发生;高山地区的大部分冰川由于2022年异常温暖和干燥的条件,遭受了严重的质量损失,预示着未来会有更严峻的经济社会问题。

从全球来看,尽管有拉尼娜的降温效应,但2022年仍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五或第六最热的年份,全球年平均近地表温度比1850年至1900年工业化前平均值高1.15℃,2015年至2022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8年。亚洲是陆地面积最大的大陆且延伸至北极,其升温速度大于全球平均水平。在此背景下,1991年至2022年亚洲变暖趋势几乎是1961年至1990年(WMO评估气候变化的参考期)变暖趋势的两倍。

2022年,亚洲发生了81起与天气、气候和水相关的灾害,其中83%是洪水和风暴事件,有5000多人丧生、5000多万人直接受灾,经济损失超过了360亿美元。

2022年,亚洲许多地区都经历了比常年更严重的干旱和洪水。例如,中国遭遇了长期干旱,对水电供应造成严重影响;而巴基斯坦则遭遇了灾害性洪水。

此外,亚洲大部分干旱地区经历了严重的沙尘暴。亚洲西部的多起严重沙尘暴事件影响了该地区民众的生活。

预计亚洲大部分地区极端事件发生频率及其影响严重程度都会上升,将危及亚洲农业发展。因此,亚洲报告还附有一份交互式叙事地图,重点关注农业和粮食安全。

“在亚洲,跨边界的气候相关灾害的影响也在加剧。”联合国副秘书长兼亚太经社会(ESCAP)执行秘书阿尔米达·萨尔西娅·阿里沙赫巴纳说,亟需开展基于影响的预报和全民预警并转化为预见性行动,来增强亚洲粮食系统韧性。

区域气候

热带气旋

2022年,北太平洋西部和中国南海共生成25个命名热带气旋,与1991年至2020年平均水平基本一致。最强的台风“南玛都”于2022年9月18日在日本九州地区登陆,8个站点观测到破纪录的最大风速,13个站点观测到破纪录的24小时最高降水量。

2022年,在北印度洋上空形成了3个热带气旋。其中,“曼杜斯”造成6人死亡。

强降水和洪水

在2022年6月至9月的季风季,巴基斯坦经历了严重的洪水,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印度,从5月持续到9月的强降雨引发了多次山体滑坡和洪水,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季风暴雨尤其影响了印度和孟加拉国的东北部地区,洪水累计造成2000多人死亡,130万人受到影响。2022年5月21日至6月21日,6个强降雨系统连续影响我国华南地区,广东和广西多地日降水量打破了同期纪录,珠江流域平均降水量达到440毫米,为1961年以来同期降水量第二高,导致连续两次大流域洪水,至少45条河流超警。

干旱

中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及四川、重庆地区2022年持续高温少雨,8月至9月,长江流域流量比前5年平均水平低50%左右。夏秋两季持续干旱,中度干旱天数为77天,为1961年以来的最高天数。9月27日,鄱阳湖主体面积减少至638平方公里,创历史新低,当地航运、农作物、植被以及饮用水供应都受到了影响。据估计,2022年中国大面积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76亿美元。

热浪和野火

亚洲多地在2022年经历了高温事件。巴基斯坦3月和4月的月平均气温打破1961年以来最高纪录,分别比正常水平高出4.26℃和4.05℃。东亚在夏季经历了极端炎热的天气,从6月13日至8月20日,中国中东部的361个站点录得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日最高气温,这些地区经历了79天的连续高温热浪,为1961年以来最长时间。在中国香港,2022年7月的平均气温达到创纪录的30.3℃,是自1884年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月。在日本,西部和东部地区在6月下旬的气温分别较平均高出3.2℃和4.0℃,北部地区在7月上旬则记录到自1946年以来的最高气温,因高温中暑入院治疗人数激增。韩国6月底至7月初的平均气温为26.4℃,是1973年以来的最高纪录,比同期的正常水平高出3.5℃。长时间的干燥和高温导致西伯利亚发生了严重的森林火灾。

海洋热浪

与陆地上的热浪类似,海洋热浪是影响海洋的长时间极端高温。在2022年,最严重的极端海洋热浪发生在包括鄂霍次克海、白令海和该地区60°N附近的太平洋在内的大片区域,持续了3至5个月。

其他极端事件

2022年,亚洲大部分地区经历了严重的沙尘暴。

极端事件

温度

2022年亚洲的平均温度是有记录以来第二或第三高,比1991年至2020年平均值高0.73℃,比1961年至1990年平均值高1.68℃。对于中国而言,2022年是有记录以来第二温暖的年份。

从长期来看,亚洲在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变暖趋势。作为陆地面积最大的大陆且一直延伸到北极,在最近的两个子周期(1961年至1990年和1991年至2022年)中,亚洲的变暖趋势已经超过了全球陆地和海洋的平均值。这间接反映了陆地升温大于海洋升温。1991年至2022年亚洲的变暖趋势几乎是1961年至1990年期间变暖趋势的两倍,并且远远大于之前30年期间的趋势。

降水

降水是关键的气候参数,驱动着干旱和洪水等重大气候事件。2022年,伊拉克、兴都库什山脉、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朝鲜半岛、九州岛降水不足;中亚、中国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等降水低于正常水平。在巴基斯坦南半部、东南亚和中国东北部观测到降水最大值;在西伯利亚、东北亚、印度中部、西高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中国黄河沿岸和天山西部也观测到异常高的降水总量。

冰冻圈

北极海冰:海冰范围是极地地区气候变率和气候变化的关键指标。海冰可以影响海气交换的热量、动量、水分等,从而影响区域气候和全球气候。2022年冬季北极最大冰面积(约1500万平方公里)出现在2月21日至22日,比1979年以来平均达到北极最大冰面积的时间早了两周。

北极海冰总量显著减少,2022年夏季北极冰面积的最小值出现在9月17日至18日,约为有记录以来年度最小日面积的第10低值。

冰川:冰川对区域温度、降水和地表辐射的变化很敏感,冰川融化影响海平面、区域水循环以及洪水等局地灾害。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高海拔地区包含了极地地区以外最大的冰量,冰川覆盖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些冰川中的大多数都在退缩。

随着平衡线海拔(冰川的地形下限)逐渐上升,高山亚洲地区的4个冰川在30多年的时间中有显著的质量损失,且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呈加速趋势。

积雪:积雪在气候系统的反馈机制(如反照率、径流、土壤湿度和植被)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它是监测气候变化的关键变量。近26年来,北半球春季(3~5月)亚洲地区积雪面积呈显著的减少趋势,每10年减少27万平方公里。空间上,积雪减少主要出现在50°N以南地区,集中在亚洲高山地区。

海洋表面温度

海洋表面温度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物理指标。自1982年以来,黑潮系统、阿拉伯海、巴伦支海南部、喀拉海南部和拉普捷夫海东南部的海洋表面总体变暖趋势超过每十年0.5℃。2022年,西北太平洋的区域平均海表面温度距平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0.6℃)。

海洋热含量

海洋吸收了气候系统中90%以上的多余热量,使得气候变化在百年到千年的时间尺度上都是不可逆转的。海洋变暖对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贡献率约为40%,不仅改变了洋流,还间接改变了风暴路径,增加了海洋分层,并可能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

自1993年以来,亚洲大多数区域都经历了海洋上层(0~700米)变暖。在阿拉伯海西北部、菲律宾海和日本以东海域,变暖尤为强烈,黑潮北侧的变暖速率特别强。西北太平洋的亚洲部分和印度洋的平均变暖速率与全球速率相当。

海平面

2022年,由于海洋变暖热膨胀以及冰川和冰盖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继续上升,2013年至2022年期间上升速度为每年4.6毫米。

》》》链接阅读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气候状况

世界气象组织同步发布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2022年气候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拉丁美洲报告”),指出随着长期变暖和海平面加速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冲击正日益严重。

过去30年,拉丁美洲平均每10年升温0.2℃,这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升温速度。拉丁美洲报告强调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对当地带来了螺旋式影响。例如,长期干旱导致南美大部分地区水力发电减产,促使化石燃料需求激增。

极端高温再加上干燥的土壤,助长了2022年夏季高峰期的创纪录野火,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飙升至20年来的最高水平,进而陷入更高的温度。

冰川融化愈演愈烈,威胁到了生态系统和数百万人的未来水安全。2022年夏天,安第斯山脉中部冰川的积雪几乎消失殆尽,使得裸露的冰川山体吸收了更多的太阳辐射,这反过来又加速了融化。

2022年,该地区发生了78起与气象、水文和气候有关的灾害事件。其中,86%是与风暴和洪水有关的事件,占数据库中1153例死亡事件的98%。

“2022年,热带气旋、强降水和洪水事件以及严重干旱导致了死亡事件和数十亿的经济损失。海平面不断上升、海洋不断变暖给沿海的生计、生态系统和经济带来的风险日益严重。”WMO秘书长塔拉斯说,“许多极端事件都受到了长期存在的拉尼娜事件的影响,但也带有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的原因。”而新一轮的厄尔尼诺将加剧全球变暖并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他提示,全民预警对于保护生命和生计至关重要。

(作者:张艺博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