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故事
中央气象台流域水文气象预报团队:新征程上的“老”铁军 来源: 日期:2023年02月21日09:16

6点到岗,准备参加早间会商的材料,登录业务平台,浏览20余个专业网站的数据信息,制作当日流域水文气象公报,同外部门、省气象局碰头进行专题会商……中央气象台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中心预报员王蒙告诉记者,这就是她汛期值班在岗一天中的工作常态。

以中央气象台原天气预报室水文气象科室为主体组建而成的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中心,可以说是老团队遇到了新任务。“业务量上来了,人员变动并不大,压力确实有。”国家级首席预报员、流域水文气象预报团队负责人包红军说。

直面挑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一个年轻人都能独当一面。

2022年3月,中央气象台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中心成立。汛期,34场暴雨来势汹汹,珠江流域洪水泛滥,辽河流域罕见溃坝,塔里木河全线超警……该中心团队成员经受着一次又一次考验。“尽管汛期挑战艰巨,但团队所有人迎难而上、团结协作。”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中心主任宋巧云说。

中央气象台流域水文气象预报团队监测流域降水实况。 图/文 杨寅

2022年汛期,各流域形势严峻,团队成员成了全国天气早间会商的“常客”,发言频次比往年多了4至5倍。许多从未在早间会商中发言的年轻预报员,也开始频繁登上发言台。

准备的过程很紧张,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心情上。”王蒙说,“但好在自己水文气象知识储备扎实,已经具有随时应战的能力。每次会商前,首席与经验丰富的老预报员会给予悉心指导,团队成员也会主动帮忙,站上去发言的时候,心里是有底的。”

在去年6月“龙舟水”相关会商中,王蒙的发言得到局领导的赞赏。团队“龙舟水”暴雨过程预报服务还获得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2021—2022年度优秀预报案例二等奖。团队将“龙舟水”期间珠江流域水文气象服务材料形成重大信息专报,获国务院总值班室表扬。

流域性是江河湖泊最鲜明、最根本的特性。“流域水文气象涉及气象、水文、地质等多个学科,流域灾害成灾机理复杂,我们的支撑模式技术必须更为科学精细。”水文专业科班出身的包红军挑起了“传帮带”的大梁。

“团队组织开展了水文基础理论知识培训,还会针对每个人的兴趣点推荐相关文献。”杨寅作为气象专业出身的预报员,对团队的“传帮带”深有感触。

不仅是团队内部的互助互学,七大流域气象中心之间的联动交流机制也被进一步打通。

2022年,团队充分发挥业务技术研发优势,完善与七大流域气象中心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派人员赴松辽流域气象中心交流,针对性开展业务会商、研讨交流和复盘总结。

强化科技支撑能力是提升流域气象保障水平的关键一环。中心成立以来,不断在科研方面发力,与七大流域气象中心加强技术协同攻关,推进业务平台建设,用科技力量为预报服务“撑腰”。

“我们的业务科研尽量实现需求、研发、平台、培训、检验的闭环。”包红军认为,尽管人员少,但形成这样一个闭环,业务能力会不断提升。

如今的国家级水文气象业务,实现了从传统的流域面雨量监测预报业务向基于风险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转变;团队自主研发了全国水文气象预报业务系统、中央气象台水文气象综合分析与会商支撑系统等业务平台;新增流域水文气象公报业务,引导七大流域气象中心强化并共享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精细化预报服务信息;针对精细化防汛需求,将七大江河流域划分为127个子流域分区和3346个中小流域分区,全面提升流域预报服务能力;完成国—省—市—县业务平台“1+7”(1个国家级业务平台,7个流域业务平台)互访,助力跨区联防。(刘海知、运晓博、罗澜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闫泓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